不同栽培模式对渭北旱塬区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42
作者
陈辉林 [1 ,2 ]
田霄鸿 [2 ]
王晓峰 [2 ]
曹玉贤 [2 ]
吴玉红 [2 ]
王朝辉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渭北旱塬区; 土壤水分; 地温; 覆盖栽培; 冬小麦农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2a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渭北旱塬区冬小麦生育期内0-2 m土壤水分,耕层(10 cm处)地温,以及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NP+PF+S)、推荐施肥+垄上覆膜(NP+PF)和推荐施肥+麦秸覆盖处理(NP+S)均能增加土壤储水量,但以NP+PF+S和NP+PF处理较好;(2)3种覆盖栽培模式均提高了冬小麦越冬期间耕层地温,但推荐施肥+麦秸覆盖处理(NP+S)在冬小麦返青期耕层地温要低于对照(CK),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NP+PF+S)和NP+S处理在冬小麦返青期后期到收获期耕层地温也均低于CK;(3)NP+PF+S处理较其它处理可增加冬小麦产量,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次是NP+PF处理,而NP+S处理增产效果不明显。可见,覆膜覆草和覆膜是较为适宜渭北旱塬雨养区冬小麦发展的栽培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424 / 243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不同覆盖施肥措施对黄土旱塬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J]. 王晓峰,田霄鸿,陈自惠,陈辉林,王朝辉.应用生态学报. 2009(05)
[2]   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土壤水分、温度及氮素矿化的影响 [J].
董放 ;
王媛 ;
关维刚 ;
周建斌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2) :108-114
[3]   渭北旱地冬小麦不同覆盖模式增温效应研究 [J].
党占平 ;
刘文国 ;
周济铭 ;
强秦 ;
曹卫贤 ;
高亚军 ;
李生秀 .
西北农业学报, 2007, (02) :24-27
[5]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麦豆双序列轮作体系的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J].
黄高宝 ;
郭清毅 ;
张仁陟 ;
逄蕾 ;
Kwong Yin CHAN ;
于爱忠 .
生态学报, 2006, (04) :1176-1185
[6]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J].
李玲玲 ;
黄高宝 ;
张仁陟 ;
晋小军 ;
Kwong Yin CHAN .
生态学报, 2005, (09) :2326-2332
[7]   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作物减产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分析 [J].
高亚军 ;
李生秀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07) :15-19
[8]   渭北旱塬不同田间管理措施下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J].
张树兰 ;
LarsLovdahl ;
同延安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04) :20-24
[9]   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 [J].
孟猛 ;
倪健 ;
张治国 .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06) :853-861
[10]   陕西渭北旱塬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J].
宋孝玉 ;
刘贤赵 ;
沈冰 ;
史文娟 .
干旱区地理, 2004, (02) :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