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

被引:88
作者
武际 [1 ,2 ,3 ]
郭熙盛 [1 ,2 ]
王允青 [1 ,2 ]
许征宇 [1 ]
鲁剑巍 [3 ]
机构
[1] 不详
[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3] 不详
[4] 安徽养分循环与资源环境省级实验室
[5]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6] 不详
关键词
水稻栽培模式; 秸秆还田方式; 油菜秸秆; 小麦秸秆; 腐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栽培模式秸秆腐解率差异不大。而在秸秆土埋还田时,节水栽培秸秆腐解率>常规栽培。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钾>磷>氮≈碳;90 d时,小麦秸秆中48.29%-63.79%的碳、48.35%-52.83%的氮、54.83%-67.49%的磷和91.98%-95.99%的钾被释放;油菜秸秆中50.29%-66.55%的碳、46.48%-57.67%的氮、56.44%-75.64%的磷和92.31%-96.24%的钾被释放。栽培模式和还田方式对秸秆碳、氮和磷释放率的影响与对秸秆腐解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腐解30 d时,秸秆中已有超过90%的钾被释放出来。【结论】实行秸秆还田,水稻栽培模式宜采用节水灌溉栽培,可以促进秸秆腐解,提高其养分释放率。
引用
收藏
页码:3351 / 336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不同作物还田秸秆的养分释放特征试验 [J].
戴志刚 ;
鲁剑巍 ;
李小坤 ;
鲁明星 ;
杨文兵 ;
高祥照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6) :272-276
[2]   麦秆、油菜秆还田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J].
李逢雨 ;
孙锡发 ;
冯文强 ;
秦鱼生 ;
王昌全 ;
涂仕华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 (02) :374-380
[3]   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J].
王允青 ;
郭熙盛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03) :607-610
[4]   麦稻两熟地区不同埋深对还田秸秆腐解进程的影响 [J].
刘世平 ;
陈文林 ;
聂新涛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06) :1049-1053
[5]   不同种植制度下长期施钾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 [J].
谭德水 ;
金继运 ;
黄绍文 ;
李书田 ;
何萍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1) :133-139
[6]   紫色土丘陵区秸秆还田的腐解特征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J].
陈尚洪 ;
朱钟麟 ;
吴婕 ;
刘定辉 ;
王昌全 .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06) :141-144
[7]   节水高产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 [J].
刘佰方 ;
陆敏 ;
刘树文 .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4, (06) :370-370
[8]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J].
劳秀荣 ;
孙伟红 ;
王真 ;
郝艳如 ;
张昌爱 .
土壤学报, 2003, (04) :618-623
[9]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J].
韩鲁佳 ;
闫巧娟 ;
刘向阳 ;
胡金有 .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03) :87-91
[10]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 [J].
劳秀荣 ;
吴子一 ;
高燕春 .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02) :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