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穗型常规籼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点

被引:25
作者
董桂春 [1 ]
于小凤 [1 ]
赵江宁 [1 ]
居静 [2 ]
田昊 [1 ]
李进前 [1 ]
张燕 [1 ]
王余龙 [1 ]
机构
[1]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2] 扬州大学环境资源学院
关键词
籼稻; 品种; 穗重; 氮素吸收利用; 吸氮强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质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6类,研究各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单穗重差异较大,适当增加穗重有利于水稻品种产量的提高;(2)不同穗型水稻品种植株含氮率差异较小,大穗型水稻品种抽穗期、结实期、成熟期群体氮素累积量和个体(单穗)氮素累积量均显著大于小穗型品种,个体(单穗)吸氮量特别是抽穗前单穗吸氮量大,是大穗型品种主要生育阶段群体氮素累积量显著大于小穗型品种的重要因素;(3)中等偏大穗型的水稻品种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高;(4)大穗型水稻品种播种到抽穗天数、全生育期天数较长;(5)氮素累积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是影响穗重的重要因素,但氮素累积量作用较大;(6)吸氮强度尤其是个体(单穗)吸氮强度是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群体与个体(单穗)氮素累积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2091 / 210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1] Genotypic performance under fertilised and non-fertilised conditions in rainfed lowland rice
    Inthapanya, P
    Sipaseuth
    Sihavong, P
    Sihathep, V
    Chanphengsay, M
    Fukai, S
    Basnayake, J
    [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0, 65 (01) : 1 - 14
  • [12] Responsesofthemainmid-seasonjaponicaricecultivarscurrentlycultivatedinJiangsutonitrogenapplications. 王志琴,李国生,杨建昌,刘立军,郎有忠,朱庆森. 江苏农业研究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