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栽培大豆群体结构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

被引:22
作者
魏世平
刘晓芬
杨胜先
吕海燕
牛远
章元明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
关键词
群体结构; 遗传多样性; STRUCTURE软件; 聚类分析; 大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15个大豆品种的135个分子标记数据,用STRUCTURE软件、PowerMarker软件和地理生态类型3种分类方法研究了大豆品种的群体遗传结构,以探索适宜的分类方法。结果表明:用STRUCTURE软件分类时,亚群间成对分化系数(Fst)的平均值最大,为0.108 3,含有相同最高频率等位基因的位点数最小,为85,说明各亚群间遗传差异最大;亚群内遗传多样度(Hs)为0.491,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737 6,群体内分化系数(Fis)为0.974,均为最小,说明亚群内个体间遗传相似性最高。因此,用STRUCTURE软件研究群体遗传结构最适宜。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a株系抗扩展特性的遗传分析 [J].
程利国 ;
李广军 ;
刘玉芹 ;
李河南 ;
章元明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 (04) :13-17
[2]  
香稻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比较[J]. 唐傲,邵高能,焦桂爱,罗炬,吴建利,唐绍清,胡培松.遗传. 2009(04)
[3]   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农艺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I.群体结构及关联标记 [J].
文自翔 ;
赵团结 ;
郑永战 ;
刘顺湖 ;
王春娥 ;
王芳 ;
盖钧镒 .
作物学报, 2008, (07) :1169-1178
[4]   贵州栽培稻的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 [J].
张冬玲 ;
张洪亮 ;
魏兴华 ;
齐永文 ;
王美兴 ;
孙俊立 ;
丁立 ;
汤圣祥 ;
裘宗恩 ;
曹永生 ;
王象坤 ;
李自超 .
科学通报, 2006, (23) :2747-2754
[5]   中国大豆品种生态区划的修正Ⅱ.各区范围及主要品种类型 [J].
汪越胜 ;
盖钧镒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1) :71-75
[6]   中国春大豆品种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J].
李向华 ;
常汝镇 .
作物学报, 1998, (03) :325-332
[7]   大豆品种的遗传聚类研究 [J].
王敏 ;
姚维传 ;
张从宇 .
种子, 1992, (03) :8-12
[8]   模糊聚类分析在高粱地方品种分类中的应用初探 [J].
庾正平 ;
任建华 ;
贾丽娟 .
作物品种资源, 1985, (02) :14-19
[9]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of accessions in the US historic sweet sorghum collection [J].
Wang, Ming L. ;
Zhu, Chengsong ;
Barkley, Noelle A. ;
Chen, Zhenbang ;
Erpelding, John E. ;
Murray, Seth C. ;
Tuinstra, Mitchell R. ;
Tesso, Tesfaye ;
Pederson, Gary A. ;
Yu, Jianming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9, 120 (01) :13-23
[10]  
Structure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two major gene pools of common bean ( Phaseolus vulgaris L., Fabaceae)[J] . Myounghai Kwak,Paul Gept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200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