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31
作者
肖玲 [1 ]
田景春 [1 ]
魏钦廉 [1 ]
张春生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孔隙; 喉道; 孔隙结构; 沉积微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孔隙结构研究是油藏精细描述、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铸体图像分析、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长6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长6储层具有高孔低渗的特征,储层以原生剩余粒间孔为主,长石、岩屑及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中孔和小孔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细喉和中喉则是长6的基本渗流通道.铸体薄片、孔喉图像分析表明,吴旗长6储层具有复杂的孔喉分布特征,不同微相孔喉分布及孔隙结构特征是造成油井产能差异的重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0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靖安油田上三叠统长6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J].
李斌 ;
孟自芳 ;
李相博 ;
卢红选 ;
郑民 .
沉积学报, 2005, (04) :574-583
[2]   苏丹Melut盆地北部油田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J].
马明福 ;
李薇 ;
刘亚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6) :121-124
[3]   苏里格气田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研究 [J].
杨勇 ;
达世攀 ;
徐晓蓉 .
天然气工业, 2005, (04) :50-52+9
[4]   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储层孔隙保存的关系 [J].
黄思静 ;
谢连文 ;
张萌 ;
武文慧 ;
沈立成 ;
刘洁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273-281
[5]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浊沸石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与油气关系 [J].
杨晓萍 ;
裘怿楠 .
沉积学报, 2002, (04) :628-632
[6]   东营凹陷广利油田纯化镇组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J].
马明福 ;
方世虎 ;
张煜 ;
史文东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4) :10-12+9
[7]   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J].
张春生 ;
夏长滩 ;
程启贵 ;
张荣彬 ;
马超亚 ;
李建雄 .
矿物岩石, 2001, (01) :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