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定义研究的语言困境及其突破思路

被引:6
作者
王中华
机构
[1] 武夷学院旅游学院
关键词
旅游; 定义; 语言差异; 认知途径; 心理现实性;
D O I
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14.02.009
中图分类号
F590 [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 H030 [语义学、语用学];
学科分类号
120203 ; 030303 ; 0501 ; 050102 ;
摘要
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汉语和印欧语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它导致了汉语社团偏重于"空间优先"的认知途径,而印欧语社团则偏重于"时间优先"的认知途径。针对"旅游"现象的认知而言,绝大多数印欧语定义者采取了"时间+空间"或"时间+空间+结果"的认知途径,往往忽略对"主体"特殊性的判断,而习惯于"空间优先"汉语社团则无法跳过对"主体"在过程中特殊性的判断,这些差异导致了目前国内关于"旅游"定义研究的语言困境。鉴于此,探索汉语"旅游"的定义和构建以汉语为基础的"旅游"概念体系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必需。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0+25 +2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对旅游艾斯特定义的质疑 [J].
王敬武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5 (01) :94-99
[2]   非惯常环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建构旅游学研究框架的一种尝试 [J].
张凌云 .
旅游学刊, 2009, 24 (07) :12-17
[3]   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兼对旅游本质的再认识 [J].
张凌云 .
旅游学刊, 2008, (01) :86-91
[4]   旅游概念的哲学辨析 [J].
曹诗图 ;
郑宇飞 ;
黄蓉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06, (04) :71-74
[5]   从Travel到Tourism——论19世纪英国旅游概念的变易 [J].
张英明 .
旅游科学, 2006, (02) :1-5
[6]   字的重新分析和汉语语义语法的研究 [J].
徐通锵 .
语文研究, 2005, (03) :1-9
[7]   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 [J].
徐通锵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01) :45-53
[8]   汉语的特点和语言共性的研究 [J].
徐通锵 .
语文研究, 1999, (04) :1-13
[9]   旅游概念存在的泛化倾向及其影响 [J].
谢彦君 .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01) :18-20+72
[10]   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应以字的研究为基础 [J].
徐通锵 .
语言文字应用, 1998, (01)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