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风险传播:语境、脉络与问题

被引:13
作者
曾繁旭
戴佳
机构
[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风险感知; 风险传播; 社会信任; 危机管理; 社会抗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推进,中国社会的风险事件频繁发生,凸显出风险传播研究的重要性。基于对既有理论脉络的梳理,结合当下语境,本文归纳出中国风险传播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些研究问题,应当将不同的风险传播主体、不同的风险议题纳入观察视野,并通过与西方风险传播理论的对话,归纳出中国风险传播的特有逻辑与传播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85 / 18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创建“世界风险社会”背景下环境传播的公共新闻模式.[D].郑和顺.重庆大学.2011, 01
[2]   广东茂名PX事件调查 [J].
刘建华 .
小康, 2014, (05) :70-72
[3]   框架争夺、共鸣与扩散:PM2.5议题的媒介报道分析 [J].
曾繁旭 ;
戴佳 ;
郑婕 .
国际新闻界, 2013, 35 (08) :96-108
[5]   风险缘何被放大?——国外“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与实证研究新进展 [J].
伍麟 ;
王磊 .
学术交流, 2013, (01) :141-146
[6]   双重话语空间: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中国官方与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研究 [J].
何舟 ;
陈先红 .
国际新闻界, 2010, 32 (08) :21-27
[7]   网络极化现象研究——基于四个中文BBS论坛的内容分析 [J].
乐媛 ;
杨伯溆 .
青年研究, 2010, (02) :1-12+94
[8]   共治威权与法治威权——中国政治发展的问题和出路 [J].
于建嵘 .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08, (04) :17-25
[9]   风险传播的悖论——论“风险社会”视域下的新闻报道 [J].
郭小平 ;
秦志希 .
江淮论坛, 2006, (02) :129-133
[10]   核电的公众接受性诊断及对策研究——广东核电公众接受性实证研究 [J].
陆玮 ;
唐炎钊 ;
杨维志 ;
赵宏中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20 (12)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