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量和蚕豆/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19
作者
李玉英 [1 ,2 ]
孙建好 [3 ]
余常兵 [1 ]
程序 [4 ]
张福锁 [1 ]
李隆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3]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4]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关键词
蚕豆/玉米间作; 施氮; 无机氮; 灌漠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643.6 [蚕豆];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田间条件下于20062~007年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N 0、75、150、2253、00 kg/hm2)蚕豆/玉米间作体系与其相应单作体系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为河西走廊灌区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剖面样品,CaCl2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无机氮的方法研究了施氮量和蚕豆/玉米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灌漠土无机氮以NO3--N为主。蚕豆和玉米无机氮含量在蚕豆收获前种植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蚕豆收获后至玉米收获,间作显著降低了两种作物各层无机氮含量;无机氮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蚕豆收获后间作体系0—100 cm土层无机氮累积量略高于单作体系,且0—100cm土层无机氮累积量高于100—160 cm土层;玉米收获后,间作蚕豆和玉米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降低了51.7%和16.6%,在100—160 cm土层平均降低了42.1%和6.1%;与不施氮相比,施氮蚕豆和玉米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增加了40.1%和81.5%,在100—16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69.6%和40.6%;与单作体系相比,间作体系0—100 cm和100—16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分别降低43.4%和34.1%。因此,施氮肥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的累积,而豆科/禾本科间作减少了土壤无机氮的残留。
引用
收藏
页码:815 / 82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间作对氮素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叶优良.中国农业大学.2003, 03
  • [2] 不同肥料运筹对夏玉米田间土壤氮素淋溶与挥发影响的原位研究
    李宗新
    董树亭
    王空军
    张吉旺
    刘鹏
    王庆成
    刘春晓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06) : 998 - 1005
  • [3] 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的运移及其后效
    张丽娟
    巨晓棠
    张福锁
    彭正萍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9) : 1964 - 1972
  • [4] 旱地土壤硝态氮残留淋溶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朝辉
    李生秀
    王西娜
    苏涛
    [J]. 土壤, 2006, (06) : 676 - 681
  • [5] 陕西三种类型土壤剖面硝酸盐累积、分布与土壤质地的关系
    同延安
    石维
    吕殿青
    Ove Emteryd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4) : 435 - 441
  • [6]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
    朱兆良
    孙波
    杨林章
    张林秀
    [J]. 科技导报, 2005, (04) : 47 - 51
  • [7] 半干旱区生态过程变化中土壤硝态氮累积及其在植物氮素营养中的作用
    赵琳
    李世清
    李生秀
    张兴昌
    吕丽红
    邵明安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 (04) : 14 - 20
  • [8] 旱地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的原因初探
    樊军
    郝明德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3) : 263 - 266
  • [9] 我国北方农用氮肥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调查
    张维理
    田哲旭
    张宁
    李晓齐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5, (02) : 82 - 89
  • [10] 协调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M].张福锁; 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