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的分配在玉米杂交种耐低氮中的作用

被引:10
作者
陈范骏
米国华
曹敏建
张福琐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2]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玉米; 根系; 叶面积; 可溶性糖;
D O 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02.04.027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探明玉米耐低氮的生理机制有利于促进氮高效遗传改良的进度。本试验选用对氮反应有典型差异的两个玉米杂交种西玉 3号和高光效 1号 ,采用盆栽试验 ,设 3个氮水平 ,探讨了苗期玉米对低氮环境的适应性机制 ,结果表明 :两品种在高低氮条件下的地上部干物重差异都不显著 ,但冠 /根比存在显著差异。在低氮下西玉 3号的根长、根表面积及根重增加幅度大 ,超过高光效 1号 ,因而它具有较强的截获氮素养分的能力 ,以适应低氮环境。低氮下西玉 3号有较大的叶面积 ,可产生大量的光合产物。其叶片光合产生的可溶性糖向根系的大量运输 ,即有利于根系生长 ,又可以为氮的吸收同化提供充足的能量和碳架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玉米氮效率生理生化基础及遗传改良进展 [J].
米国华 ;
刘建安 ;
张福锁 .
玉米科学, 1997, (02) :9-13+19
[2]   不同水稻品种对低氮反应的差异及其机制的研究 [J].
杨肖娥 ;
孙羲 .
土壤学报, 1992, (01) :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