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坡地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特征

被引:55
作者
姜娜 [1 ,2 ]
邵明安 [2 ,3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 水; 土地利用; 黄土高原; 坡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坡地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坡地利用方式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植被恢复中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在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内,选择谷子地、黑豆地、退耕撂荒地、荒草地和柠条地等5种利用方式修建标准径流小区,观测了产流产沙状况,分析比较其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谷子、黑豆、退耕撂荒、荒草和柠条等5个小区的产流量分别为2.1、2.2、1.5、1.2和0.9m3,径流系数分别为4.1%、4.6%、2.9%、2.4%和1.9%,产流量大小顺序为黑豆>谷子>退耕撂荒>荒草>柠条,最大产流量为最小值的2.4倍。谷子、黑豆、退耕撂荒、荒草和柠条等5个小区的侵蚀产沙量分别为196.6、228.6、27.2、23.3和10.4kg,其大小顺序为黑豆>谷子>退耕荒草>天然荒草>柠条,最大土壤流失量为最小值的22.0倍,表明草灌木等植被类型在保持水土的作用方面要明显高于坡耕地,为评价流域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选择提供了基础数据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陕西吴起县退耕还林地不同植被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J].
赵健 ;
魏天兴 ;
陈致富 ;
朱文德 ;
周毅 .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 (03) :31-34+49
[2]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变化特征 [J].
伍飞舟 ;
杨卓 ;
牛健植 ;
张大伟 ;
张晓明 ;
陈月红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0, (02) :10-14+19
[3]   雨强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的影响 [J].
李广 ;
黄高宝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11) :85-90
[4]   青海湟水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效应 [J].
赵串串 ;
董旭 ;
辛文荣 ;
王湜 ;
杨乔媚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5) :26-29
[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保持特征研究 [J].
孔维健 ;
周本智 ;
傅懋毅 ;
李正才 ;
谢锦忠 ;
吴明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 (04) :57-61
[6]   陕北黄土区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 [J].
王延平 ;
邵明安 ;
张兴昌 .
生态学报, 2008, (08) :3769-3778
[7]   黄土高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J].
索安宁 ;
李金朝 ;
王天明 ;
葛剑平 .
水利学报, 2008, (07) :767-772
[8]   水蚀风蚀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J].
姜娜 ;
邵明安 ;
雷廷武 ;
田磊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6) :134-137
[9]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及养分保蓄效应研究 [J].
赵护兵 ;
刘国彬 ;
曹清玉 ;
吴瑞俊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1) :20-24+54
[10]   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J].
袁希平 ;
雷廷武 .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02) :29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