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坡地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特征
被引:55
作者:
姜娜
[1
,2
]
邵明安
[2
,3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土壤;
水;
土地利用;
黄土高原;
坡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坡地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坡地利用方式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植被恢复中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在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内,选择谷子地、黑豆地、退耕撂荒地、荒草地和柠条地等5种利用方式修建标准径流小区,观测了产流产沙状况,分析比较其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谷子、黑豆、退耕撂荒、荒草和柠条等5个小区的产流量分别为2.1、2.2、1.5、1.2和0.9m3,径流系数分别为4.1%、4.6%、2.9%、2.4%和1.9%,产流量大小顺序为黑豆>谷子>退耕撂荒>荒草>柠条,最大产流量为最小值的2.4倍。谷子、黑豆、退耕撂荒、荒草和柠条等5个小区的侵蚀产沙量分别为196.6、228.6、27.2、23.3和10.4kg,其大小顺序为黑豆>谷子>退耕荒草>天然荒草>柠条,最大土壤流失量为最小值的22.0倍,表明草灌木等植被类型在保持水土的作用方面要明显高于坡耕地,为评价流域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选择提供了基础数据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1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