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水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效应

被引:7
作者
赵串串 [1 ]
董旭 [2 ]
辛文荣 [2 ]
王湜 [1 ]
杨乔媚 [1 ]
机构
[1] 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青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水土保持; 径流小区; 侵蚀模数; 枯落物;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9.05.016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基于野外定点观测资料收集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青海湟水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41 a青杨>41 a云杉>天然次生灌木林>9 a云杉沙棘混交>9 a沙棘>9 a云杉(坡位下)>9 a云杉(坡位上)>4 a云杉沙棘混交>农田。同时对照农耕地土壤:退耕还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在退耕5 a后有明显变化,天然次生灌木林稳渗率>9 a云杉沙棘混交>4 a云杉沙棘混交>农田;土壤可蚀性因子从农耕地的0.773减少到次生灌木林的0.483;41 a青杨枯落物单位面积有效蓄水量是41 a云杉的2.6倍。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2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规律研究 [J].
赵鹏宇 ;
徐学选 ;
刘普灵 ;
陈天林 ;
廖鑫 ;
李波 .
水土保持通报, 2009, 29 (01) :40-44
[2]   青海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J].
赵串串 ;
董旭 ;
辛文荣 ;
张凤臣 ;
杨晓阳 .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 (06) :200-202
[3]   黄土丘陵区土壤和泥沙不同粒径有机碳分布及其侵蚀过程 [J].
李光录 ;
姚军 ;
庞小明 .
土壤学报, 2008, (04) :740-744
[4]   华西雨屏区人工竹林凋落物及表层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J].
陈光升 ;
胡庭兴 ;
黄立华 ;
唐天云 ;
涂利华 ;
雒守华 .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01) :159-162
[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J].
薛萐 ;
刘国彬 ;
戴全厚 ;
党小虎 ;
周萍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1) :20-27
[6]   黄土坡面土壤性质随退耕时间的动态变化研究 [J].
彭文英 ;
张科利 ;
杨勤科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05) :153-158
[7]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4, (04) :618-623
[8]   黄土区耕作侵蚀及其对总土壤侵蚀贡献的空间格局 [J].
王占礼 ;
邵明安 ;
雷廷武 .
生态学报, 2003, (07) :1328-1335
[9]   黄土沟壑区植被恢复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吴旗县植被恢复为例 [J].
任洪玉 ;
温仲明 ;
杨勤科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02) :154-158
[10]   沙棘杨树混交林提高杨树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J].
崔浪军 ;
梁宗锁 ;
韩蕊莲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2, (01)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