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引入对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效率的影响

被引:8
作者
顾汉龙 [1 ,2 ]
冯淑怡 [2 ]
王秋兵 [1 ]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后流动站
[2]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市场机制; 城镇新增建设用地; 配置效率; 地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3 [城市经济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摘要
市场机制引入是否可以提高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效率优化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体系是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实施"地票"交易政策,尝试引入市场机制配置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的重庆市为典型区域,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通过构建以Logit模型为基础的"地票"指标流转模型,利用重庆市2008—2012年38个区县的"地票"交易数据,定量分析"地票"指标市场化流转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从而探究市场机制引入对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城镇建设用地边际产出与区域"地票"指标的流入行为存在正向的作用关系,而与"地票"指标的流出行为存在负向的作用关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市场上的"地票"指标主要由城镇建设用地边际产出较低的区域提供,而"地票"指标最终流入了城镇建设用地边际产出相对较高的区域,从而拉平了区域之间城镇建设用地边际产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效率。为此,认为伴随着"地票"交易政策的实施,重庆市逐步形成了一种计划配置为主、市场配置为辅的混合型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体系,这种配置体系极大地增加了指标供给的弹性并优化了指标的配置效率。因此,我国应积极尝试在现有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体系中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地方政府从"增量"、"计划"的用地理念逐步向"存量"和"市场"的用地理念过渡,最终形成以区域资源禀赋和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重庆市两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比较 [J].
顾汉龙 ;
冯淑怡 ;
曲福田 .
中国土地科学, 2014, 28 (09) :11-16+24
[2]   四类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 [J].
黄大全 ;
金浩然 ;
赵星烁 .
资源科学, 2014, 36 (03) :454-462
[3]   统筹城乡实践的重庆“地票”交易创新探索 [J].
杨继瑞 ;
汪锐 ;
马永坤 .
中国农村经济, 2011, (11) :4-9+22
[4]   土地发展权转移与交易的中国地方试验——背景、模式、挑战与突破 [J].
汪晖 ;
王兰兰 ;
陶然 .
城市规划, 2011, 35 (07) :9-13+19
[5]   外部性作用下的耕地非农化权配置——“浙江模式”的可转让土地发展权真的有效率吗? [J].
张蔚文 ;
李学文 .
管理世界, 2011, (06) :47-62
[6]   地票模式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案例研究 [J].
段力 ;
傅鸿源 .
公共管理学报, 2011, 8 (02) :86-92+127
[7]   土地利用效率、省际差异与异地占补平衡 [J].
邵挺 ;
崔凡 ;
范英 ;
许庆 .
经济学(季刊), 2011, 10 (03) :1087-1104
[8]   建设用地使用权跨区域再配置: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J].
陆铭 .
世界经济, 2011, 34 (01) :107-125
[9]   中国尚未完成之转型中的土地制度改革:挑战与出路 [J].
陶然 ;
汪晖 .
国际经济评论, 2010, (02) :93-123+5
[10]   建设用地区域配置效率评价研究 [J].
王青 ;
陈志刚 ;
陈逸 .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 (01) :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