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产条件下留茬高度对水稻秸秆可收集量的影响

被引:20
作者
顾克军
杨四军
张斯梅
许博
陈涓
张恒敢
机构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资源; 留茬高度; 品种类型; 种植方式; 产量水平; 可收集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研究水稻不同留茬高度下秸秆资源可收集量与还田量是开展水稻秸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境内推广的主栽水稻品种进行调查研究,将秸秆从基部向上依次截成长度为5 cm、10 cm、5 cm、5 cm和剩余部分5段,对穗部单独脱粒处理,分别进行烘干称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品种类型、种植方式和产量水平对水稻秸秆资源产生量及不同留茬高度下的秸秆可收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秸秆量多少表现为粳型稻>籼型稻,机插秧>人工栽插>直播>抛秧,高产水平>低产水平的特征;相同留茬高度下,水稻秸秆可收集量占秸秆总量的比例在不同产量水平之间和不同品种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在不同种植方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以抛秧稻的秸秆可收集比例最低。不同生产条件下,水稻秸秆可收集比例随留茬高度改变而改变,在低留茬条件下,其变化幅度较小,高留茬条件下,变化幅度相应增大。在留茬5 cm时,其变幅为0.815~0.868;在留茬15 cm时,变幅为0.668~0.732;在留茬20 cm时,变幅为0.600~0.669;在留茬25 cm时,变幅为0.533~0.618。水稻秸秆产生量分别受品种类型、种植方式及产量水平的影响,在留茬高度一致的条件下,水稻秸秆可收集比例受种植方式的影响最大,而产量水平与品种类型对其影响不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831 / 83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J].
汪军 ;
王德建 ;
张刚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1, (02) :265-270
[2]   自然降雨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巢湖流域旱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J].
王静 ;
郭熙盛 ;
王允青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 (03) :492-495
[3]   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 [J].
王亚静 ;
毕于运 ;
高春雨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09) :1852-1859
[4]   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 [J].
毕于运 ;
高春雨 ;
王亚静 ;
李宝玉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12) :211-217
[5]   麦秸全量还田不同轻简稻作方式生育特性及经济效益比较 [J].
潘志文 ;
葛胜 ;
周开明 ;
陆瑞平 ;
叶枝荣 .
江苏农业科学, 2009, (03) :93-95
[6]   水稻机插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J].
黄辉 ;
蒋雪霞 .
农业装备技术, 2009, 35 (03) :41-43
[7]   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分析评价 [J].
崔明 ;
赵立欣 ;
田宜水 ;
孟海波 ;
孙丽英 ;
张艳丽 ;
王飞 ;
李冰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 (12) :291-296
[8]   江苏盐城市农村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基于生物质发电的经济分析 [J].
蒋冬梅 ;
诸培新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8, (05) :1208-1212
[9]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分布、利用与开发策略 [J].
汪海波 ;
秦元萍 ;
余康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 (02) :92-93
[10]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比较 [J].
池忠志 ;
姜心禄 ;
郑家国 .
作物杂志, 2008, (02)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