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

被引:46
作者
杨继良
王斌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 ,北京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遗传;
D O I
10.16288/j.yczz.2002.04.023
中图分类号
S435.13 [玉米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由于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变异,致使原来抗大斑病的玉米品种丧失抗性,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至今已经发现大斑病菌生理小种5个。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可分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和显性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前者涉及玉米的10条染色体;后者包括Ht1、Ht2、Ht3、HtN等基因。本文对大斑病生理小种变化,玉米大斑病抗性单基因(Ht)的来源、遗传特点、染色体定位以及数量抗性基因的QTL分析等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引用
收藏
页码:501 / 50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玉米自交系资源对大斑病抗病性鉴定 [J].
赵宝荣 .
玉米科学, 2000, (01) :91-92
[2]   玉米抗病虫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进展 [J].
李新海 ;
张世煌 ;
傅骏骅 .
玉米科学, 2000, (01) :15-18
[3]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对玉米细胞CAT酶活性的影响 [J].
董金皋 ;
闫淑娟 .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04) :372-373
[4]   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 [J].
李晓 ;
杨晓蓉 ;
何文凤 ;
杨家秀 ;
杨远明 ;
程萌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1) :37-39
[5]   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2的原位杂交物理定位 [J].
王静晖 ;
宋运淳 ;
杭超 ;
刘立华 .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4) :66-69
[6]   两个与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n1连锁的RFLP标记的原位杂交定位 [J].
李立家 ;
宋运淳 ;
鄢慧民 .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02) :22-26
[7]   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新命名法的初步研究 [J].
刘国胜 ;
董金皋 ;
邓福友 ;
郭爱国 ;
张凤国 ;
臧漫辉 .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04) :18-23
[8]   玉米3种单基因对大班病菌的抗性比较研究 [J].
朱友林,刘纪麟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5, (02) :111-114
[9]   转育玉米大斑病抗病单基因Ht的实用性初探 [J].
王孝杰 .
玉米科学, 1994, (01) :25-27
[10]   玉米大斑病研究的新进展 [J].
高卫东 ;
戴法超 .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03)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