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村社治理研究——基于“中山模式”的分析

被引:2
作者
张开云
李倩
石虹霞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村社治理; 中山模式; 股权封闭; 策略;
D O I
10.19898/j.cnki.42-1704/c.2010.05.020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农村集体经济的治理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村社治理的有效性。传统观念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治理是村干部的"权力兼义务"。但是,通过考察"中山村社治理模式"(简称"中山模式")发现,村民(股东)、"两委"等相关利益者是村社治理有效性的重要参与主体。"中山模式"有其独特的制度特征和贡献,但也存在诸如股权封闭、产业单一、股联社身份不明和赋税过重等制度缺陷或不足。对此,建议推动村社治理的"一短三长"策略。
引用
收藏
页码:94 / 10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村社治理-自治的组织建构和制度创新——以浙江农村为例的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 [J].
杨张乔 .
浙江学刊, 2009, (05) :202-208
[2]   成都平原的村社治理——以罗江井村为个案 [J].
王习明 ;
董鹏飞 .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0 (02) :21-24
[3]   乡村精英变迁视角下的村社治理 [J].
李强彬 .
甘肃理论学刊, 2006, (06) :78-81
[4]   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改革面临创新——基于“龙岗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J].
罗必良 ;
潘光辉 ;
吴剑辉 ;
广新力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4) :1-10+23
[5]   民主化村级治理的两种类型——村集体经济状况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J].
贺雪峰 ;
何包钢 .
中国农村观察, 2002, (06) :46-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