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中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陈惟财 [1 ,2 ]
王凯荣 [1 ,3 ]
谢小立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生态与环境健康研究所
关键词
团聚体; 分布; 结构; 碳; 氮; 红壤性水稻土; 施肥;
D O I
10.19336/j.cnki.trtb.2009.03.012
中图分类号
S147.5 [肥效];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17年定位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性水稻土耕作层、犁底层干筛团聚体均以>5mm粒径为主,且其含量在有机物还田处理中更低;湿筛团聚体(水稳定性团聚体)在耕作层以>5mm粒径含量最高,在犁底层以<0.25mm粒径含量最高。同一土壤层水稳定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因粒径而异,在耕作层,二者均富集于>1mm粒径,且以5~2mm粒径中含量最高;在犁底层,以>5mm粒径有机碳、全氮含量最高,然后随粒径减小而逐渐下降。随粒径从大到小变化,不同施肥处理耕作层水稳定性团聚体中C/N比均表现出由小变大,然后逐渐减小的特征,在2~1mm粒径出现峰值;犁底层水稳定性团聚体中C/N比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长期有机物还田,尤其与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耕作层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对犁底层也有一定的影响;只施用化肥,虽然也能提高耕作层有机碳、全氮含量,但效果不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523 / 52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李辉信 ;
袁颖红 ;
黄欠如 ;
胡锋 ;
潘根兴 .
土壤学报, 2006, (03) :422-429
[2]   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颗粒有机物形成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李江涛 ;
张斌 ;
彭新华 ;
赖涛 .
土壤学报, 2004, (06) :912-917
[3]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有机碳汇的影响 [J].
袁颖红 ;
李辉信 ;
黄欠如 ;
胡锋 ;
潘根兴 .
生态学报, 2004, (12) :2961-2966
[4]   鄂南第四纪粘土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初探 [J].
李朝霞 ;
蔡崇法 ;
史志华 ;
王天巍 ;
张琪 ;
孙站成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4) :69-72
[5]   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研究 [J].
徐秋芳 ;
徐建明 ;
姜培坤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4) :15-17+21
[6]   施肥措施对红壤结构的影响 [J].
王兴祥 ;
张桃林 ;
鲁如坤 ;
不详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1, (03) :74-76
[7]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章明奎 ;
何振立 ;
陈国潮 ;
黄昌勇 .
土壤学报, 1997, (04) :359-366
[8]   冬季豆科固氮植物固氮量的评估 [J].
孙国庆 ;
曹亚澄 ;
施书莲 ;
杜丽娟 ;
周克瑜 ;
邢光熹 .
土壤, 1997, (02) :99-102
[9]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红壤性水稻土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J].
许绣云,姚贤良,刘克樱,黄德凯 .
土壤, 1996, (02) :57-61
[10]  
中国土壤肥力[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沈善敏主编,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