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天气气候异常灾害机理的定量分析Ⅱ——黄淮秋汛

被引:7
作者
陈桂兴 [1 ]
冯业荣 [1 ]
袁卓建 [2 ]
魏清 [3 ]
机构
[1] 广州中心气象台
[2]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
[3] 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中心
关键词
黄淮流域; 秋汛; 局地经向环流; 上升运动; 诊断分析;
D O I
10.16032/j.issn.1004-4965.2007.04.004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导致2003年黄淮秋汛的主要物理过程,并结合天气形势来确立(1~3天)短期预报的着眼点。数值诊断结果表明:(1)预报降水的开始和发展趋势可参考贝加尔湖-新疆低槽及其分裂西风小槽的槽前暖平流与长江流域副热带高压脊西北侧的西南风暖平流的叠加过程。这两股暖平流在黄淮流域所驱动的经向环流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23.1%,且主要出现在强降水前3天内,强度达到-0.015 Pa/s。(2)预报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参考高空西风急流在黄河流域北侧的建立和维持。与该急流有关的平均西风动量平流在黄淮流域所驱动的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28.8%,且主要出现在强降水后4天内,强度达到-0.02 Pa/s。此外,与强降水同步发生且起正反馈作用的潜热加热所驱动的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44.2%,在强降水期间达到-0.03 Pa/s。(3)预报秋汛结束可参考对流层中上层冷平流侵入黄淮流域以及高空西风急流南压到长江流域北侧,迫使南亚高压脊和副热带高压脊撤出长江流域的一系列过程。与该过程有关的平均温度平流、平均西风动量平流及平均热量垂直输送所驱动的下沉支控制黄淮流域,会导致黄淮秋汛结束。
引用
收藏
页码:355 / 36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梅雨期西太平洋副高结构和活动特征及动力机制分析 [J].
赵兵科 ;
姚秀萍 ;
吴国雄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5, (05) :771-779
[2]   2003年淮河流域异常降水期间副热带高压的特征 [J].
姚秀萍 ;
于玉斌 ;
刘还珠 .
热带气象学报, 2005, (04) :393-401
[3]  
Evolution mechanisms of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flood in 1998[J]. CHEN Guixing, LI Weibiao, YUAN Zhuojian & WEN Zhiping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Center of Monsoon and Environ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5(07)
[4]   热带环流系统异常对2003年淮河持续性暴雨的影响 [J].
何敏 ;
龚振淞 ;
许力 .
热带气象学报, 2005, (03) :323-329
[5]   2003年广东省夏季的异常高温天气及气候背景 [J].
纪忠萍 ;
林钢 ;
李晓娟 ;
熊亚丽 .
热带气象学报, 2005, (02) :207-216
[6]   2003年天气气候异常灾害机理的定量分析Ⅰ——夏季淮河流域洪涝和南方酷暑 [J].
陈桂兴 ;
魏清 ;
黎伟标 ;
袁卓建 ;
简茂球 .
热带气象学报, 2005, (01) :44-54
[7]   华西秋雨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J].
白虎志 ;
董文杰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4, (06) :884-889
[8]   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成因的关系 [J].
毕宝贵 ;
章国材 ;
李泽椿 .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05) :505-514
[9]   2003年渭河秋汛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J].
霍世青 ;
蒋昕晖 ;
赵元春 ;
许苏秦 .
水文, 2004, (05) :58-61
[10]   华北黄淮低温阴雨江南华南少雨干旱——2003年10月 [J].
邹旭恺 .
气象, 2004, (01)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