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成因的关系

被引:32
作者
毕宝贵
章国材
李泽椿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2] 国家气象中心
[3] 国家气象中心 江苏 南京 国家气象中心
[4] 北京
关键词
副高; 急流; 越赤道气流; ITCZ; 地表通量;
D O I
10.16032/j.issn.1004-4965.2004.05.006
中图分类号
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分析了200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副高总体偏强、偏西,长时间在24°N南北2个纬距范围内摆动,导致淮河流域30多天的连续强降水。并对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其成因作了初步分析:(1)南半球中高纬的冷空气活动、90°E附近越赤道气流偏弱和赤道辐合带偏弱、偏南是造成淮河流域雨带稳定和降水集中的重要原因;(2)6月下旬-7月上旬亚洲极涡偏强和冷空气活动可能是淮河流域出现强降水又是副高位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3)由高低空急流耦合在淮河流域产生持久的上升运动是淮河流域强降水的主要物理机制;(4)地表潜热释放是使副高加强和维持的主要热力因子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505 / 51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我国汛期降水的关系 [J].
吴尚森 ;
梁建茵 ;
李春晖 .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S1) :25-36
[2]   晚春初夏西太平洋副高突变特征及其年际变化 [J].
舒廷飞 ;
罗会邦 .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01) :17-26
[3]   越赤道气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特征初探 [J].
彭维耿 ;
蒋尚城 .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01) :87-93
[4]   索马里急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半球间水汽输送和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 [J].
王会军 ;
薛峰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1) :18-25
[5]   南北两半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季风的本质 [J].
曾庆存 ;
李建平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2, (04) :433-448
[6]   南北半球台风形成的物理场特征对比分析 [J].
黄耀荣 ;
李曾中 ;
孙除荣 .
热带气象学报, 2002, (02) :131-138
[7]   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特征 [J].
张顺利 ;
陶诗言 ;
张庆云 ;
张小玲 .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04) :442-457
[8]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带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Ⅰ:尺度分析 [J].
吴国雄 ;
刘屹岷 ;
刘平 .
气象学报, 1999, (03) :2-8
[9]   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条件 [J].
陶诗言 ;
张庆云 ;
张顺利 .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8, (04) :3-12
[10]   1998年7月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暴雨特征的分析研究 [J].
赵思雄 ;
孙建华 ;
陈红 ;
张凤 .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8, (04) :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