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粒间孔贡献量的致密砂岩储层分类——以徐家围子断陷为例

被引:30
作者
肖佃师 [1 ]
卢双舫 [1 ]
姜微微 [2 ]
黄文彪 [1 ]
张鲁川 [1 ]
李勃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
[2] 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长庆事业部
关键词
粒间孔; 渗流理论; 致密砂岩气; 储层分类; 核磁共振; 恒速压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粒间孔是颗粒支撑碎屑岩储层最重要的一类孔隙,其相对含量及连通关系共同决定储层品质,尤其对于孔喉结构多样的致密砂岩。粒间孔具有"大孔被细喉沟通"的连通关系,明显不同于"类树形孔隙网络"的粒内孔,利用恒速压汞孔隙体进汞可有效区分粒间孔主导空间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核磁共振定量评价粒间孔对孔隙度的贡献,联合渗流理论及恒速压汞的喉道分布定量评价其对渗透率的贡献。致密砂岩粒间孔主导空间对孔隙度贡献范围为9%64%,其对渗透率的贡献变化范围为0~87%,两者呈明显正相关;粒间孔对渗透率的贡献量越大,其内流体可动性越好;粒间孔对孔渗的贡献量明显受机械压实和以黏土为主的胶结作用共同影响。选取粒间孔主导空间对渗透率的贡献量(Kin)为关键参数,将致密砂岩储层划分为粒间孔主导型(Kin≥50%)、混合型(10%in<50%)和粒内孔主导型(Kin≤10%)3类,该分类综合考虑了对成岩作用敏感的粒间孔主导空间在整个岩石储集和渗流能力及流体可动性等方面的贡献,有效弥补了单纯使用喉道或孔隙大小参数划分具有多样孔喉结构致密储层的不足。
引用
收藏
页码:1123 / 113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中国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需注意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朱如凯
    吴松涛
    苏玲
    崔景伟
    毛治国
    张响响
    [J]. 石油学报, 2016, 37 (11) : 1323 - 1336
  • [2] 以喉道为参数的致密砂岩气储层评价方法——以库车坳陷迪北地区致密砂岩气为例
    林潼
    魏红兴
    谢亚妮
    [J]. 沉积学报, 2016, 34 (05) : 983 - 990
  • [3] 基于核磁共振新参数的致密油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为例
    代全齐
    罗群
    张晨
    卢朝进
    张云钊
    鲁少杰
    赵岩
    [J]. 石油学报, 2016, 37 (07) : 887 - 897
  • [4] 典型致密砂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分类及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为例
    吴浩
    刘锐娥
    纪友亮
    张春林
    周勇
    张云钊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 (05) : 835 - 843
  • [5] 基于核磁共振测井的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定量评价方法——以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为例
    闫建平
    温丹妮
    李尊芝
    耿斌
    蔡进功
    梁强
    言语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 59 (04) : 1543 - 1552
  • [6] 砂岩岩石核磁共振T谱定量表征
    白松涛
    程道解
    万金彬
    杨林
    彭洪立
    郭笑锴
    曾静波
    [J]. 石油学报, 2016, 37 (03) : 382 - 391+414
  • [7] 致密气藏孔隙水赋存状态与流动性实验
    朱华银
    徐轩
    安来志
    郭长敏
    肖佳蕊
    [J]. 石油学报, 2016, 37 (02) : 230 - 236
  • [8] 不同岩性储层的微观孔隙特征
    高树生
    胡志明
    刘华勋
    叶礼友
    安为国
    [J]. 石油学报, 2016, 37 (02) : 248 - 256
  • [9] 致密砂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定量评价——以苏里格气田东南区为例
    盛军
    孙卫
    赵婷
    刘艳妮
    张弢
    [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5 (06) : 913 - 924
  • [10] 川西坳陷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储层特征及定量预测评价
    叶素娟
    李嵘
    杨克明
    朱宏权
    张庄
    [J]. 石油学报, 2015, 36 (12) : 1484 - 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