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流域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被引:20
作者
曹生奎 [1 ,2 ,3 ]
陈克龙 [1 ,2 ]
曹广超 [1 ,2 ]
朱锦福 [1 ]
芦宝良 [4 ]
张涛 [1 ]
王记明 [1 ]
机构
[1]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2]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矮嵩草草甸; 退化; 青海湖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退化程度矮嵩草草甸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确定了其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下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变化特征各有不同。从未退化-重度退化,0—100 cm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5.17±4.73)g/kg,(17.51±3.06)g/kg,(20.79±1.30)g/kg和(14.53±1.20)g/kg,即未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0—20 cm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从(64.47±11.70)g/kg减少为(14.52±1.52)g/kg,减少了77.48%。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变化趋势与其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0—10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8.16±4.12)kg/m3,(14.24±3.52)kg/m3,(18.64±2.82)kg/m3和(13.27±2.28)kg/m3,即中度退化>未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土壤有机碳集中分布在0—40 cm深度,从未退化到严重退化,该深度有机碳密度分别为(32.06±6.41)kg/m3,(25.10±4.20)kg/m3,(22.68±3.17)kg/m3和(17.10±2.77)kg/m3,比整个剖面有机碳密度高出76.53%,76.25%,21.68%和28.88%。不考虑其他因素,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这一结果说明矮嵩草草甸的退化导致土壤逐渐释放有机碳,其作为储存碳的功能在减弱,必须加强对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以防止其碳库变为碳源。
引用
收藏
页码:482 / 49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1]  
中国嵩草草甸[M]. 科学出版社 , 周兴民等著, 2001
[12]  
土壤农化分析[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鲍士旦主编, 2000
[13]  
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监测及相关过程[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王庚辰,温玉璞主编, 1996
[14]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soil CO2 flux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J] . Zhen Tao,ChengDe Shen,QuanZhou Gao,YanMin Sun,WeiXi Yi,YingNian Li.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 2007 (7)
[15]   Climatic warming i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recent decades [J].
Liu, XD ;
Chen, BD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00, 20 (14) :1729-1742
[16]   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及其水文效应 [J].
孙永亮 ;
李小雁 ;
汤佳 ;
许何也 .
资源科学, 2008, (03) :354-362
[17]   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密度垂直分布研究 [J].
吴雅琼 ;
刘国华 ;
傅伯杰 ;
郭玉华 .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2) :362-367
[18]   高寒嵩草草甸的被动与主动退化分异特征及其发生机理 [J].
曹广民 ;
杜岩功 ;
梁东营 ;
王启兰 ;
王长庭 .
山地学报, 2007, (06) :641-648
[19]   土壤紧实胁迫与植物抗胁迫响应机理研究进展 [J].
邹养军 ;
马锋旺 ;
韩明玉 ;
吴亚维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6) :212-215+236
[20]   青海湖地区植被覆盖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 [J].
陈晓光 ;
李剑萍 ;
李志军 ;
韩颖娟 ;
陈葆德 .
中国沙漠, 2007, (05) :79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