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中不同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45
作者
雷旭 [1 ]
李冰 [1 ,2 ]
李晓 [1 ]
王璐 [1 ]
朱健 [1 ,2 ,3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农业部淡水渔业和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3]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植物根际; DGGE技术; 微生物群落;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150311.044
中图分类号
Q938 [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
学科分类号
071005 ; 100705 ;
摘要
为了研究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在夏季和秋季运行期间湿地中不同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采用PCR-DGGE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中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美人蕉(Canna indica)、再力花(Thalia dealbata)3种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组成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人工湿地下行池中梭鱼草、美人蕉、再力花根际微生物的Shannon指数分别为2.91、2.96和2.90,说明美人蕉根际能更好地富集周围的微生物,提高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通过比较各种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相似度,发现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美人蕉和再力花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65%以上)。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的结果显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中3种植物在实验期间根际微生物群落分属8个纲:α-变形菌纲(14.37%)、β-变形菌纲(38.13%)、γ-变形菌纲(6.87%)、ε-变形菌纲(16.87%)、δ-变形菌纲(6.87%)、放线菌纲(8.76%)、拟杆菌纲(4.38%)、硝化螺旋菌纲(3.75%)。β-变形菌纲为该人工湿地系统试验期间不同植物根际富集的主要细菌类群。本实验为以后人工湿地系统植物优化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373 / 138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种植不同植物的人工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 [J].
赵庆节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1, 29 (03) :47-52
[2]   DGGE技术在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J].
王洋清 ;
杨红军 ;
李勇 .
生物技术通报, 2011, (05) :75-79
[3]   植物根系分泌物分析及对湿地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J].
陆松柳 ;
张辰 ;
徐俊伟 .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 (04) :676-680
[4]   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猪粪堆肥细菌群落结构 [J].
郭艳 ;
张进良 ;
邓昌彦 ;
朱能武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 (05) :159-162
[5]   人工湿地中影响微生物空间分布因素的探讨 [J].
王青璐 ;
彭明春 ;
赵安娜 ;
黄丽 ;
刘韬 ;
梁国军 ;
刘路明 .
环境科学导刊, 2009, 28 (02) :1-3+44
[6]  
Application of PCR-DGGE in Research of Bacterial Diversity in Drinking Water[J]. QING WU2, XIN-HUA ZHAO, AND SHENG-YUE ZHAO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05)
[7]   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泡菜中乳酸菌的多样性 [J].
付琳琳 ;
曹郁生 ;
李海星 ;
陈燕 .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5, (12) :103-105
[8]   不同植物构成的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氮的去除效应 [J].
刘育 ;
夏北成 .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5, (04) :48-50
[9]   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磷的净化效果 [J].
吴振斌 ;
陈辉蓉 ;
贺锋 ;
成水平 ;
付贵萍 ;
金建明 ;
邱东茹 ;
任明迅 .
水生生物学报, 2001, (01) :28-35
[10]   Low-carbon assessment for ec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 constructed wetland in Beijing [J].
Chen, G. Q. ;
Shao, L. ;
Chen, Z. M. ;
Li, Z. ;
Zhang, Bo ;
Chen, H. ;
Wu, Zi .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1, 37 (04) :6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