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次级生产力研究
被引:23
作者:
王金辉
[1
]
杨春旺
[2
]
孙亚伟
[3
]
杨元利
[3
]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东海监测中心
[2] 天津自然博物馆
[3]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
来源:
关键词:
象山港;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次级生产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2001年8月和2001年12月对象山港8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两个航次的调查取样。发现4大类底栖动物43种,其中多毛类12种(占28%)、软体动物16种(占37%)、甲壳动物6种(占14%)、棘皮动物5种(占12%)。优势种为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 Ranzani)、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jorensis A.Adams)和滩栖阳遂足(Amphiura vadicola Matsumoto)。研究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均匀度小、群落结构不稳定。象山港陆源排污量逐年增大、海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密度增加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可能原因。整个象山港年平均次级生产力P为4.32 g(AFDW)/(m2?a);港口最低,为0.99 g(AFDW)/(m2?a);港底最高,为7.02 g(AFDW)/(m2?a);象山港中部介于港口和港底之间。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P/B为2。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8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