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能的多陆块、小洋盆、弱俯冲的动力学特征及其花岗岩演化特点——以秦岭造山带核部花岗岩为例

被引:19
作者
王涛
张国伟
王晓霞
李伍平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质系!
[2] 北京
[3] 西北大学地质系!
[4] 西安
[5] 西安工程学院资源系!
关键词
花岗岩; 演化; 动力学; 秦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板块俯冲碰撞理论曾是花岗岩构造动力学、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线.如根据碰撞前的俯冲、同碰撞、后碰撞、碰撞后四个阶段提出了对应的四组花岗岩系列.很多造山带花岗岩具有这种演化(如由俯冲型Ⅰ型→碰撞型S型)的特点,从而常常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花岗岩生成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多样性.我们的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核部花岗岩在长达700Ma期间发育两期S→H(混合花岗岩,相当于Ⅰ型,Castro,1991;1999)型花岗岩演化.晋宁期较早为S型花岗岩体,多呈线形片麻岩体;略晚为Hss型花岗岩体;之后为Hm型(幔源组分较多).加里东—海西期中略早的为S型花岗岩;略晚的为H型花岗岩体.初步估算,H型花岗岩体中,幔源组分可达10%~70%,显示了由S→H(或Ⅰ)型花岗岩的连续过渡特点.这种S→H型花岗岩的演化可能揭示了在每次构造旋回中,早期以大陆内部物质的调整和再分配的作用为主;晚期以洋陆或壳幔相互作用为主,这有别于一般的板块俯冲→碰撞演化特点.按照目前的认识,这种S→H型花岗岩的演化至少有以下三种动力学解释:(1)大陆构造体制的俯冲碰撞(S型为主)→拆沉(H型为主);(2)或小洋盆构造体制的弱俯冲(岩浆少)→碰撞(S型为主)→拆沉(H型为主);(3)小洋盆构造体制的弱俯冲(初期S型为主,略后H型为主)→洋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