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1 条
养殖大菱鲆腹水病病原的研究
被引:35
作者:
李筠
[1
]
颜显辉
[1
]
陈吉祥
[1
]
王印庚
[2
]
李秋芬
[2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2]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大菱鲆;
腹水病;
迟缓爱德华氏菌;
D O I:
10.16441/j.cnki.hdxb.2006.04.028
中图分类号:
S943 [各种鱼的病害、敌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患腹水病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肝和腹水中分离得到优势菌株CW-7,人工感染证实该菌株对大菱鲆幼苗有较强的致病性,腹腔注射1.4×103cfu/尾,即可引起感染鱼100%的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似;病原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直杆状(0.4~0.8)×(0.6~2.0)μm,周生鞭毛运动,氧化酶阴性,兼性厌氧菌,兼具葡萄糖氧化和发酵(O/F)2种代谢途径,其生理生化特征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一致;对该菌的16SrDNA序列克隆、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了序列对比分析,结果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序列高度一致(99.92%),进化树分析表明属于同一类群,确定该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该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等14种抗生素敏感,而对青霉素、萘啶酸、复方新诺明等14种药物均具有抗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49 / 654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