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及其取向

被引:41
作者
王海芹
高世楫
机构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4 [环境监测网、站,监测系统];
学科分类号
0804 ;
摘要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数据质量、改善政府公信力、增强生态文明制度执行效果。随着改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开始凸显: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部署难以落地;政府简政放权和发展环境监测市场面临"两难困境":既要依靠社会监测力量又困于社会监测力量薄弱,既要稳定政府监测队伍又困于激励机制不足,政府数据的公信力仍不足。下一步要在制定环境监测条例、为部门生态环境监测协作提供机构和机制保障、加强政府对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引导和监管、重塑人员激励机制等方面重点发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34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中国“央地互动型”决策过程研究——基于节能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 [J].
苏利阳 ;
王毅 .
公共管理学报, 2016, 13 (03) :1-11+152
[2]   我国绿色发展萌芽、起步与政策演进:若干阶段性特征观察 [J].
王海芹 ;
高世楫 .
改革, 2016, (03) :6-26
[3]   论我国污染源监测管理的改革 [J].
宋国君 ;
赵英煚 ;
黄新皓 .
环境保护, 2015, 43 (20) :36-39
[4]   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J].
王海芹 ;
程会强 ;
高世楫 .
环境保护, 2015, (20) :24-29
[5]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制改革的对策选择 [J].
王海芹 ;
苏利阳 .
改革, 2014, (10) :136-142
[6]  
风雨同舟四十年[M]. 中国环境出版社 , 丁中元, 2015
[7]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发[2007] 56号] .2 .
[8]  
加强环保和气象部门协作构建高效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 .2 王海芹,程会强. 中国发展评论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