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媒介时代的符号传播及其特性

被引:15
作者
赵星植 [1 ,2 ]
机构
[1]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2] 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元媒介; 符号传播; 雅柯布森; 诗性; 意动性; 接触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自20世纪末以来,以互联网、融合媒介等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迈进了"元媒介时代"。元媒介以连接互联网的诸种电子屏幕为典型,整合了所有媒介以及传播方式,致使其中所有符号文本都是其他媒介的翻译、改制与改造。由此,"再媒介化"成为了元媒介平台符号文本的最基本筑意方式。这种再媒介化重塑,不仅是媒介形式的改变,更是整个符号传播主导特性以及文化模式的根本改变。对此,雅柯布森的符号"六因素论",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元媒介符号传播的基本特性及其规律,并说明它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文化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和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8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文化表达的逆向思考 [J].
刘一鸥 ;
陈肖静 .
当代传播, 2015, (04) :97-99
[2]   高校官方网站视觉功能设计的“媒介环境学”思维 [J].
张娜 ;
屈晓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 17 (04) :99-103
[3]   网络社群的政治参与与集体行动——以FB“表情包大战”为例 [J].
汤景泰 .
新闻大学 , 2016, (03) :96-101+151
[5]   短视频:新闻报道的下一个“利器” [J].
孙振蒙 .
新闻研究导刊, 2016, 7 (22) :104-104
[6]  
Digital Poetics:The Making of E-Poetries. L.P.Glazier. . 2002
[7]  
"The Body of the Text:The Uses of the ScreenP age in the New Media,". Phil Ellis. Sensualities/Textualities and Technologies . 2009
[8]  
"Closing Statement,". Jakobson. .
[9]  
Closing Statement: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Jakobson,Roman. Style in Language . 1960
[10]  
理解媒介[M]. 商务印书馆 , (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Mcluhan)著,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