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华南超级单体风暴的S波段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49
作者
王洪 [1 ]
吴乃庚 [1 ]
万齐林 [1 ]
詹棠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
[2] 珠海市国家气候观象台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超级单体; 冰雹; 差分反射率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12.25 [雷达探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珠海与澳门共建的中国首部S波段业务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风廓线资料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15年4月20日发生在珠海附近的一次典型华南春季冷锋触发的超级单体风暴的偏振观测特征进行了分析。天气分析表明,风暴发生于地面冷锋和低空切变线附近,中等对流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为1300 J/kg)和较强风垂直切变(0—6 km风矢量差为20 m/s)环境中。环境总理查逊数为18,与中纬度典型超级单体的生成环境接近,风暴相对螺旋度为2.9 s-1。偏振观测分析表明,大雹粒子的翻滚使冰雹区具有水平反射率因子高(>50 dBz)、差分反射率低(-1—0.5 dB)的特点;雨和冰相粒子的混合导致了相关系数的下降(小于0.9);比差分相位观测对冰雹并不敏感(比差分相位与水平反射率因子的线性拟合率仅为0.05)。在混合相粒子和液相粒子的共同作用下,融化层附近存在差分反射率增大、相关系数减小的现象。风暴侧前方下沉气流偏东侧边界(水平反射率因子梯度高值区)存在一条"差分反射率弧"(差分反射率高值区),主要由大雨滴构成,粒子分选机制合理解释了其形成原因。同时,相对较大的环境风使差分反射率弧更加远离(相对北美观测事实)风暴主体。风暴水平反射率因子中心附近存在"差分反射率柱",与大雨滴被上升气流(连续分布的正径向风)带入高层冻结且失去取向稳定而导致差分反射率值迅速减小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10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一次超级单体分裂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J].
王福侠 ;
俞小鼎 ;
闫雪瑾 .
气象学报, 2014, 72 (01) :152-167
[2]   双线偏振雷达在一次强降雹过程中的初步应用 [J].
孙丝雨 ;
沈永海 ;
霍苗 ;
吴玲芳 ;
梁爱民 .
暴雨灾害, 2013, 32 (03) :249-255
[3]   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冰雹识别初步研究 [J].
苏德斌 ;
马建立 ;
张蔷 ;
吕达仁 .
气象, 2011, 37 (10) :1228-1232
[4]   台湾海峡中气旋结构特征的单多普勒雷达分析 [J].
赵坤 ;
周仲岛 ;
潘玉洁 ;
葛文忠 .
气象学报, 2008, (04) :637-651
[5]   安徽一次强烈龙卷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J].
俞小鼎 ;
郑媛媛 ;
张爱民 ;
姚叶青 ;
方翀 .
高原气象 , 2006, (05) :914-924
[6]   模糊逻辑法在双线偏振雷达识别降水粒子相态中的研究 [J].
曹俊武 ;
刘黎平 ;
葛润生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5, (05) :827-836
[7]   一次典型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分析 [J].
郑媛媛 ;
俞小鼎 ;
方翀 ;
鲍文中 ;
谢亦峰 ;
周昆 ;
陆大春 ;
刘勇 .
气象学报, 2004, (03) :317-328
[8]   偏振雷达观测强对流雹暴云 [J].
张鸿发 ;
郄秀书 ;
王致君 ;
张义军 .
大气科学, 2001, (01) :38-48
[9]   用双线偏振雷达研究云内粒子相态及尺度的空间分布 [J].
刘黎平,钱永甫,王致君 .
气象学报, 1996, (05) :590-599
[10]  
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和应用[M]. 气象出版社 , 李忱,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