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集团”的政策协调

被引:5
作者
黄宇兴
机构
[1]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
关键词
小国集团; 政策协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小协约国; 波罗联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19 [世界外交史、国际关系史];
学科分类号
060304 ;
摘要
现有国际关系理论阐述了产生不同类型的"小国集团"的主要因素,但并未讨论小国集团形成共同对外政策的必要条件。在现有理论基础上,作者提出,"小国集团"的政策协调对象是解释"小国集团"是否能够形成共同对外政策的关键因素。若"小国集团"仅试图协调对某个小国或某个大国的政策,则"小国集团"可以形成共同的对外政策。若"小国集团"试图同时协调对某个小国和某个大国的政策,则"小国集团"无法形成共同的对外政策。作者选择1922—1938年的小协约国和1921—1939年的波兰—罗马尼亚联盟作为检验上述理论的案例。1922—1934年,小协约国只协调针对匈牙利的政策,并形成了共同的对外政策;1935—1938年,小协约国试图同时协调针对匈牙利和德国的政策,没能形成共同的对外政策。与之类似,1921—1931年,波罗联盟只协调针对苏俄(苏联)的政策,并形成了共同的对外政策;1932—1939年,波罗联盟试图同时协调针对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国的政策,没能形成共同的对外政策。根据这个理论推断,如果东盟只协调针对中国的政策,那么很可能可以形成共同的对华政策。
引用
收藏
页码:115 / 135+159 +159-160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98 条
[1]   东盟内部的离心力与向心力——东盟各国国家利益冲突与协调分析 [J].
赵爱国 .
国际论坛, 2001, (06) :28-33
[2]   论东盟的内部关系——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主要成员国间的关系 [J].
曹云华 .
东南亚研究, 2006, (05) :16-21
[3]   东盟合作机制与原则改革的争论及前景 [J].
王士录 .
当代亚太, 2007, (08) :46-51
[4]   论南海问题“东盟化”的发展——东盟政策演变与中国应对 [J].
赵国军 .
国际展望, 2013, (02) :84-100+152
[5]   “东盟化”南海议题——进程、动力与前景 [J].
张明亮 .
南洋问题研究, 2016, (01) :1-12
[6]   南海局势与东盟 [J].
韩锋 .
太平洋学报, 2016, (07) :28-31+62
[7]   东盟国家及组织对南海仲裁案的反应及政策走向 [J].
杨光海 .
和平与发展, 2016, (05) :1-23+119
[8]  
Graham to Simon. DBFP,Second Series . 1933
[9]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Light ofHistorical Experience. Karl Deutsch,et a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57
[10]  
Poland Between East and West:Soviet and German Diplomacy Toward Poland, 1919 -1933. Josef Korb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