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6 条
基于RS和GIS的大渡河上游植被覆盖时空变化
被引:12
作者:
胡玉福
邓良基
刘宇
蒋双龙
李翔
陈波
王钰婷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来源:
关键词:
RS;
GIS;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大渡河上游丹巴段1989—2012年的植被覆盖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89,2000和2012年3期TM遥感影像和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首先运用RS软件计算提取研究区3个时期基于TM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植被覆盖度图和基于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的海拔、坡度、坡向地形因子图;然后在Arc GIS软件平台下,对植被覆盖度图及3种地形因子图进行等级划分;最后将对应年份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图分别与海拔等级图、坡度等级图、坡向等级图进行叠加,统计分析获得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89,2000和2012年3个年份的植被覆盖度fc≥0.5的区域面积比例均达研究区总面积的58%以上;1989—2012年间Ⅰ级(fc≥0.7)和Ⅱ级(0.5≤fc<0.7)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分别减少2.98%和4.72%,而Ⅲ级(0.3≤fc<0.5)、Ⅳ级(0.15≤fc<0.3)和V级(fc<0.15)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分别增加10.88%,1.22%和9.39%;不同时段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1989—2000年,由于人为砍伐和过度放牧等原因,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2000—2012年,由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地带植被覆盖具有不同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 500~4 500 m以及坡度30°45°的地带,而海拔<2 500 m、>4 500 m和坡度<30°的地带,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不同坡向植被覆盖呈现出半阳坡>阳坡>半阴坡>阴坡的特征。植被覆盖变化较为明显的区域集中海拔<2 500 m和坡度<30°的地带,海拔>4 500 m和坡度>45°的地带受人为活动影响小,植被覆盖变化不明显。【结论】1989—2012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较好,但总体呈现降低的变化特征;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受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等2方面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森林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措施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应利用有利的地形来提高和改善植被覆盖状况,以避免研究区植被覆盖度逐渐降低。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59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