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现状与前景

被引:26
作者
刘巽浩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
[3] 不详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5 [有机农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保护性耕作指的是"有利于保土保水维持并改善土地生产力的耕种措施","覆盖度"并不是唯一标准;各种耕种措施既有"保护"一面,也有"非保护"一面,并无"先进"或"落后"之分,不宜将美国提倡的免耕覆盖绝对化;免耕覆盖在不同地区效果不一,在半干旱地区效果显著,在湿润地区则应用较少;当前要加强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各地区保护性耕作的道路、模式和技术体系,农艺与农机密切配合,避免缺乏研究试验与示范的大规模盲目推广。
引用
收藏
页码:208 / 21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 [J].
高旺盛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12) :2702-2708
[2]   免耕和少耕 [J].
陆欣来 .
耕作与栽培, 1985, (02) :1-7
[3]  
农作学[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刘巽浩主编, 2005
[4]  
秸秆还田的机理与技术模式[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刘巽浩等主编, 2001
[5]  
中国耕作制度[M]. 农业出版社 , 刘巽浩等主编, 1993
[6]  
耕作学[M]. 农业出版社 , 北京农业大学著,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