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7 条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自吸驱油作用及其在开发中的利用
被引:7
作者:
孙来喜
[1
]
王洪辉
[2
]
武楗棠
[3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2]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油大学
来源: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藏;
毛细管;
自吸;
水驱;
数值模拟;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7.02.017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多孔基质岩块是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为主要的渗流通道,储油层具有非常复杂的孔隙空间结构,影响油层的注水驱油效率,从而影响油藏的最终采收率。实验表明在不具渗透性的多孔基质岩块内,毛管自吸驱油是改善基质岩块内石油动用程度的重要作用;储层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均存在自吸作用,毛管自吸驱油系数随自吸时间延长而提高,最高可达35%;周期注水是利用毛管自吸驱油改善开发效果的有效开发方式,实验中最佳压力变化幅度为1.5倍~2倍,且投注初期即实施周期注水的效果最好;塔河油田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周期注水开发效果明显好于依靠天然能量、连续注水的效果,其优点是既保持地层能量,避免注入水的突进,同时又充分利用毛管自吸驱油作用,周期注水是很好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11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