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教育中理想性别角色问题的探讨

被引:8
作者
韩仁生
孙丽丽
机构
[1] 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
[2] 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 山东曲阜
[3] 山东曲阜
关键词
性别角色; 双性化人格; 女性化; 男性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44 [学生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 ; 040202 ;
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儿童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性别角色定型观念、家庭、社会角色期望等。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教学中应摆脱传统模式束缚,致力于塑造更适应社会发展即具有双性化人格的新一代。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0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幼儿教育的几个误区 [J].
顾基平 .
学前教育研究, 2001, (02) :11-13
[2]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 [J].
钱铭怡 ;
张光健 ;
罗珊红 ;
张莘 .
心理学报, 2000, (01) :99-104
[3]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 [J].
方俊明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3) :165-167+177
[4]   关于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一些研究 [J].
李林仙 .
心理学动态, 1995, (04) :17-22
[5]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J].
韩仁生 .
齐鲁学刊, 1994, (05) :125-128
[6]  
儿童读物中的男性和女性:交叉文化分析[J]. F·L·丹玛克 ,李美格.心理科学通讯. 1981(03)
[7]  
鼓励幼儿不分性别去尝试更多的生活经验[J]. 吴放.学前教育. 2001 (01)
[8]  
母与女[M]. 农村读物出版社 , (美)海 默著, 1988
[9]  
妇女心理学[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美)海 德著, 1987
[10]  
男女生的学习心理差异[M].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叶一舵 编,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