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驱动下的元江-红河流域泥沙变化

被引:4
作者
任敬
何大明
傅开道
李运刚
机构
[1] 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
关键词
泥沙变化; Granger因果检验; 元江-红河; 纵向岭谷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32.5 [泥沙观测];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摘要
以元江蛮耗水文站1960~2000年泥沙变化为线索,结合与其相关的区域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同步资料对比、传统相关分析、线性回归拟合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深入探究了元江-红河40年来的泥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主要结论:(1)元江蛮耗水文站1960s以来,断面年悬移质泥沙含量及其输沙量逐年递增,总的趋势是1960s和1970s较为平稳、1980s剧增、1990s下降,其中1960s,1970s,1980s和1990s不同时段内的泥沙含量与悬移质输沙量分别为1.87,2.49,3.12和3.63kg/m3以及28.7×106,40.3×106,44.1×106和60.3×106t/a;(2)相关分析与Granger因果检验证明,1960s与1990s的区域气候变化是河道泥沙变化的主要原因,而1970s与1980s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对河道泥沙变化的解释意义明显于气候变化;(3)对比研究时段内的泥沙与流域内的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发现流域森林覆盖率和含沙量呈反比的关系,结合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历程,进一步证实了各年代流域泥沙变化与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42 / 14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澜沧江干流水电开发的跨境水文效应 [J].
何大明 ;
冯彦 ;
甘淑 ;
尤卫红 .
科学通报, 2006, (S2) :14-20
[2]   澜沧江干流水电开发的下游泥沙响应 [J].
傅开道 ;
何大明 ;
李少娟 .
科学通报, 2006, (S2) :100-105
[3]   植被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进展 [J].
徐宪立 ;
马克明 ;
傅伯杰 ;
刘宪春 ;
黄勇 ;
祁建 .
生态学报, 2006, (09) :3137-3143
[4]   元江—红河跨境水质环境问题和保护研究 [J].
刘嘉麒 ;
张榆霞 ;
王立前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 (05) :3-7
[5]   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研究 [J].
何大明 ;
吴绍洪 ;
彭华 ;
杨志峰 ;
欧晓昆 ;
崔保山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3) :338-344
[6]   澜沧江河道冲淤变化与来沙系数的格兰吉尔因果分析 [J].
邹高禄 ;
罗怀良 .
地理科学, 2004, (06) :698-703
[7]   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J].
许炯心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3, (05) :125-135
[8]   红河流域水文特性 [J].
谢淑琴 .
水文, 2002, (04) :57-58+63
[9]   红河流域洪水特性及统计参数分析 [J].
柏绍光 ;
傅骅 ;
方绍东 .
水文, 2001, (04) :32-34+62
[10]   我国西南国际河流暴雨洪水特性 [J].
罗扬生 .
水文, 2000, (03) :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