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大别山超高压带内发现浅变质岩片的讨论

被引:15
作者
翟明国
江来利
王清晨
从柏林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2] 安徽地质科学调查院!合肥
关键词
“浅变质岩片”糜棱岩带;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一些作者提出在岳西县昌蒲镇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内存在晚元古代“浅变质岩片” ,其中还有柯石英榴辉岩火成岩脉侵入 .因此对大别山的构造演化机制以及超高压变质作用理论提出重大质疑 .据我们的研究 ,上述作者所报道的“浅变质岩片”是一套强烈变形、细粒化和构造重结晶的糜棱岩 ,其原岩主要为超高压带内常见的区域花岗片麻岩以及榴辉岩和大理岩 ,还有少量也经历了强烈变形的酸性和基性岩脉 .它们的同位素年代学特征也与超高压变质岩带的特征一致 .因此所谓的“浅变质岩片”是不存在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560 / 156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大别山区低绿片岩相火山碎屑岩中榴辉岩脉的发现 [J].
高天山 ;
汤加富 ;
周存亭 ;
侯明金 ;
钱存超 .
科学通报, 1997, (16) :1758-1761
[2]   大别山-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年代学——Ⅱ.锆石U-Pb同位素体系 [J].
李曙光 ;
李惠民 ;
陈移之 ;
肖益林 ;
刘德良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3) :200-206
[3]   大别山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碎屑岩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J].
钱存超 .
安徽地质, 1996, (02) :15-20
[4]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J].
王清晨 ;
从柏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271-276
[5]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内浅变质岩片的发现及意义 [J].
董树文 ;
王小凤 ;
黄德志 .
科学通报, 1996, (09) :815-820
[6]   大别山区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层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汤加富,钱存超,高天山 .
安徽地质, 1995, (02) :29-36
[7]   大别造山带钾氩年龄的解释——差异上升的地块 [J].
陈江峰 ;
董树文 ;
邓衍尧 ;
陈移之 .
地质论评, 1993, (01) :17-22
[8]   大别山超糜棱岩脉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刘德良 ;
李曙光 ;
朱骏 ;
易建斌 .
地质科学, 1990, (02) :183-18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