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大别山地形对梅雨期暴雨低涡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18
作者
苗春生 [1 ]
吴琼 [1 ,2 ]
王坚红 [1 ,3 ]
李洪利 [3 ]
盛建明 [4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江西省气候中心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动力环境与卫星海洋学实验室
[4] 江苏海涂研究中心/江苏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梅雨暴雨; 大别山地形; 中尺度浅薄低涡; 数值试验;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140528003
中图分类号
P426.62 [液态降水(降雨)]; P461.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淮河流域梅雨期低涡暴雨落区及低涡移动路径的统计特征,设计WRF数值模拟方案,研究大别山脉对浅薄低涡及其暴雨的地形强迫机制。结果表明:1)在三组数值试验中,无山脉时低涡东移速度较快,北绕山脉路径较慢,翻越山脉的移速居中;无大别山地形时,低涡路径明显偏南,显示低涡具有沿低地移动的特征;大别山地形倒置时,大尺度山体的出现迫使低涡北绕,路径更偏北。2)低涡反气旋式北绕,抵消和减弱了低涡强度;无山脉时,低涡强度由自身系统维持,强于北绕低涡;翻越山脊的低涡经历位涡守恒过程,山后强度几乎成倍增强。3)山脉梯度大,其强迫抬升作用大于低涡系统性抬升,两者叠加造成垂直上升速度增强近1倍。4)山后总涡度增强主要表现为低层涡度平流项、扭转项和散度项的明显增强,其增量可达1倍,但中层因子的影响不显著。5)强降水雨带发生在低涡偏东气流和偏南急流的汇合处,表明淮河流域暴雨低涡北部为强降水预警区。6)山脉通过对低涡东移路径的强迫,进一步影响暴雨强降水带的南北偏移。
引用
收藏
页码:485 / 49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