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115
作者
田慎重 [1 ]
王瑜 [2 ]
李娜 [1 ]
宁堂原 [1 ]
王丙文 [1 ]
赵红香 [1 ]
李增嘉 [1 ]
机构
[1]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MWD; GMD;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7 [土壤水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10a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利用湿筛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并利用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评价了不同处理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在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随着土层的加深,各处理水稳定团聚体的分布呈粒径逐渐减小、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趋势,0—10cm土层的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于2—5mm粒径范围,10—20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在0.5—5mm粒径范围,以0.5—1mm最多,而20—30mm,则广泛分布在0.25—5mm粒径范围。通过MWD和GMD值可以看出,免耕、耙耕和旋耕措施更能有效地保护表层(0—10cm)土壤水稳定团聚体的稳定性,常规耕作和深松处理则显著降低了20—30cm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且显著影响了土壤表层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作用力分析结果表明,在0—10cm表层,秸秆作用在土壤表层显著影响了水稳定大团聚体的数量及其稳定性(P<0.001),多元回归分析说明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且同时也受到来自耕作和秸秆交互效应的影响(P<0.01);但在10—20cm土层,影响其数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耕作措施及耕作和秸秆的交互效应(P<0.001);而在20—30cm,耕作措施、秸秆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共同对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主要作用力来自耕作措施(P<0.001)和两者的交互效应(P<0.001)。免耕秸秆还田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和稳定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116 / 712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及其在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 张国,曹志平,胡婵娟.应用生态学报. 2011(07)
[2]   免耕对潮土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的影响 [J].
戴珏 ;
胡君利 ;
林先贵 ;
朱安宁 ;
尹睿 ;
张华勇 ;
王俊华 .
土壤学报, 2010, 47 (05) :923-930
[3]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田慎重,宁堂原,王瑜,李洪杰,仲惟磊,李增嘉.应用生态学报. 2010(02)
[4]   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及其稳定性的短期影响 [J].
梁爱珍 ;
张晓平 ;
杨学明 ;
Neil McLaughlin ;
申艳 ;
李文凤 .
土壤学报, 2009, 46 (01) :154-158
[5]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J].
周虎 ;
吕贻忠 ;
杨志臣 ;
李保国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9) :1973-1979
[6]   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J].
李阳兵 ;
魏朝富 ;
谢德体 ;
高明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10) :232-234
[7]   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土壤通报, 2005, (03) :415-421
[8]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4, (04) :618-623
[9]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J].
史奕 ;
陈欣 ;
沈善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1) :1491-1494
[10]  
生物统计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杜荣骞[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