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对磷的吸收、积累和分配

被引:23
作者
党红凯 [1 ,2 ]
李瑞奇 [1 ]
李雁鸣 [1 ]
张馨文 [1 ]
孙亚辉 [1 ,3 ]
机构
[1]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3] 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关键词
超高产栽培; 冬小麦; 磷; 吸收; 积累; 分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明确超高产栽培条件下(≥9000 kg/hm2)冬小麦的磷素营养规律,为合理施肥提供研究依据,于2004~2006年冬小麦生长期间,通过田间取样,分器官测定磷素含量,研究了超高产冬小麦对磷的吸收、积累和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在产量水平为9000 kg/hm2左右的条件下,不同品种各器官中的含磷量及全生育期中磷的总积累量存在一定差异,但一般不显著,显示出不同品种磷素营养特点的共性特征。地上部不同器官的含磷量(P2O5,下同)为0.25%~2.32%(干重)。不同生育时期含磷量最高的器官随生育进程逐渐更替,生育早期为叶鞘,中期为茎秆和穗,后期为籽粒。不同品种小麦各器官对磷的积累量,生育前期一般以叶片中最高,生育后期以籽粒中最高。小麦吸收的磷在孕穗期前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多数品种在50%以上。成熟期磷在籽粒中的分配率最高,各品种均达到60%以上。在本研究的超高产栽培条件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全生育期地上部器官中磷的最高积累量为110.8~151.4 kg/hm2,每生产100 kg籽粒吸收磷素1.25~1.66 kg。各品种对磷吸收量最高的阶段,一般都在起身到开花期之间,其次是在冬前的苗期。这表明,冬前和起身到开花期是冬小麦吸收磷的关键时期。根据上述磷的吸收积累特点,在确定施肥方案时,磷肥应以底肥为主,以促进小麦生长和对磷的吸收。
引用
收藏
页码:531 / 54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 [1] 土壤农化分析.[M].鲍士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 [2] 冬小麦超高产栽培.[M].于振文等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 [3] 中国小麦学.[M].金善宝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 [4] 太行山山前平原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磷、钾丰缺指标研究
    周晓芬
    冯伟
    杨军芳
    孙丽敏
    杜金钟
    王素英
    赵志兰
    [J]. 华北农学报, 2011, 26 (02) : 170 - 174
  • [5] 中国主要生态区小麦施肥增产效应分析
    王旭
    李贞宇
    马文奇
    张福锁
    [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12) : 2469 - 2476
  • [6] 公顷产10000kg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
    张法全
    王小燕
    于振文
    王西芝
    白洪立
    [J]. 作物学报, 2009, 35 (06) : 1086 - 1096
  • [7] 超高产冬小麦硫素营养特点的初步研究
    党红凯
    李雁鸣
    孙亚辉
    张馨文
    李瑞奇
    马春英
    孟建
    刘红彬
    [J].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05) : 811 - 818
  • [8] 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基肥和追肥用量及比例分析
    王激清
    马文奇
    江荣风
    张福锁
    [J]. 土壤通报, 2008, (02) : 329 - 333
  • [9] 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
    孙亚辉
    李瑞奇
    党红凯
    张馨文
    李慧玲
    李雁鸣
    [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3) : 1 - 8
  • [10]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光合碳同化和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张建恒
    李宾兴
    王斌
    郭程瑾
    李雁鸣
    肖凯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11) : 2200 - 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