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陆坡的地貌形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43
作者
王海荣 [1 ]
王英民 [2 ]
邱燕 [3 ]
彭学超 [3 ]
刘轶瑶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2]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3]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石化分公司
关键词
南海; 陆坡; 断陷期; 地貌; 物源; 外动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7 [海洋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精细地貌图、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等资料研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陆坡的地貌形态及控制因素。莺琼陆坡具有不同于其他部分的特殊性,红河物源是造成它的地貌形态的主控因素,南海北部陆坡的其他部分的地貌形态依然受控于古新世—渐新世的断陷期所形成的凹凸格局,其空间分布状况决定了陆坡地貌的形态和演变;物源类型和供给数量是陆坡地貌形态的次级因素,决定着陆坡地貌在总体框架下的局部特征,地震和海流等外动力因素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陆坡沉积类型和微地貌形态。南海北部的这种特点与大西洋两岸的大部地区有显著区别,后者在晚侏罗—早第三纪的断陷期所形成的构造格局对陆坡地貌的影响已次于物源状况和向深水的物质分散体系。南海北部陆坡可自西而东依次划分为五段:莺琼陆坡段、神狐陆坡段、珠江海谷段陆坡、东沙陆坡段和台湾浅滩陆坡段;各陆坡段的地貌形态和走向上的差异全面反映了以上三个因素,尤其反映了断陷期构造格局分布状况的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红河断裂带东南的延伸及其构造演化意义 [J].
刘宝明 ;
夏斌 ;
李绪宣 ;
张敏强 ;
牛滨华 ;
钟立峰 ;
金庆焕 ;
嵇少丞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10) :914-924
[2]   南海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油气资源 [J].
姚伯初 ;
万玲 ;
刘振湖 .
地球科学, 2004, (05) :543-549
[3]   南海演变与季风历史的深海证据 [J].
汪品先 ;
翦知湣 ;
赵泉鸿 ;
李前裕 ;
王汝建 ;
刘志飞 ;
吴国瑄 ;
邵磊 ;
王吉良 ;
黄宝琦 ;
房殿勇 ;
田军 ;
李建如 ;
李献华 ;
韦刚健 ;
孙湘君 ;
罗运利 ;
苏新 ;
茅绍智 ;
陈木宏 .
科学通报, 2003, (21) :2228-2239
[4]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幕式裂陷的动力过程及10Ma以来的构造事件 [J].
李思田 ;
林畅松 ;
张启明 ;
杨士恭 ;
吴培康 .
科学通报, 1998, (08) :797-810
[5]   南海海盆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 [J].
姚伯初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6, (02) :1-13
[6]  
Susumu Tanabe,Kazuaki Hori,Yoshiki Saito,Shigeko Haruyama,Van Phai Vu,Akihisa Kitamura.Song Hong (Red River) delta evolution related to millennium-scale Holocene sea-level changes[J].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03(21)
[7]  
Ho-Shing Yu,Cheng-Shing Chiang.Kaoping shelf: morphology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1997(1)
[8]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shear zone (Yunnan, China), Tertiary transform boundary of Indochina[J].Tectonophysics,1995(1)
[9]  
冯志强等著.南海北部地质灾害及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评价[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10]  
刘光鼎主编.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