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式意识形态斗争的政治学解释

被引:3
作者
金君达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关键词
社会运动; 社会动员; 意识形态; 麦卡锡主义; 政党政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771.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美国出现过两次针对共产主义的激烈意识形态斗争即"红色恐慌",它本质上是一种由保守主义政客领导、以夺取政治权力为目的、以意识形态宣传为主要动员手段的社会运动。"恐慌"可能导致美国政府采取具有意识形态对抗和排外色彩的内外政策,研究"恐慌"形成机制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政策意义。作者结合政治过程理论等主流理论和案例特点,提出了适用于"恐慌"式意识形态斗争的社会运动三要素模型,认为议题素材、运动领袖和运动听众是美国发起和维持反共社会运动的三要素,也是"恐慌"形成的先决条件。在两次"恐慌"中,运动领袖建构出外来威胁,并以此对社会进行动员,运动随着争议性剧目的爆发不断升级;在领袖失去政治声望后,运动则随之降温。将该模型应用于当前美国反华政治,可以看出美国尚未形成类似"恐慌"的排华运动,但拜登任内在野的共和党政客有动机进行意识形态斗争。中国对美国正在酝酿的反共运动应保持警惕。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54+160 +160
页数:2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21]   EFFECTS OF PUBLIC-OPINION ON POLICY [J].
PAGE, BI ;
SHAPIRO, RY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83, 77 (01) :175-190
[22]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J] . John D. McCarthy,Mayer N. Zald. 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977 (6)
[23]  
Communism, Conformity, Cohorts, and Categories: American Tolerance in 1954 and 1972-73[J] . James A. Davis. 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975 (3)
[24]  
美对华政策须避免陷入"麦卡锡主义" .2 包道格. 环球时报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