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5 条
黑河下游土壤水盐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及其与植被生长的关系
被引:18
作者:
鱼腾飞
[1
]
冯起
[1
,2
]
刘蔚
[2
]
司建华
[2
]
席海洋
[2
]
陈丽娟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阿拉善荒漠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生态输水;
土壤水盐;
地表植被;
响应过程;
黑河下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4 [土壤-植物系统];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生态输水作为一项改善黑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人工输水工程,研究土壤水盐与地表植被对输水的响应对于下游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2001年和2010年野外土壤和植物样方调查资料为基础,探讨了黑河下游土壤水盐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及其与植被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1)输水后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幅度依次为:胡杨林>柽柳林>草地;(2)不同群落土壤含盐量的增加幅度依次为:苦豆子>柽柳>梭梭>胡杨;同时,土壤盐分主要以HCO-3和Na+为主的轻度盐化土向以SO24-、Cl-及Ca2+等为主的中度和强度盐化土转化;(3)以胡杨为例,土壤含水率小于6%时,密度和冠幅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但大于6%时,冠幅和密度分别介于40—70 m2和0.5—5株/100m2之间;同样,土壤水溶性盐含量小于1%时,密度和冠幅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但大于1%时,密度在0.5—5株/100m2之间,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更多是群落的一种"自然稀疏"现象。
引用
收藏
页码:7009 / 7017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