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实验与酸压工艺技术优化

被引:20
作者
车明光 [1 ,2 ]
袁学芳 [3 ]
范润强 [4 ]
王海燕 [1 ,2 ]
朱绕云 [3 ]
机构
[1] 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2] 中油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
[3] 中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4] 中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关键词
酸蚀裂缝; 导流能力; 交联酸; 胶凝酸; 多级注入; 闭合酸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57.2 [];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使用FATSC实验模拟装置研究了酸用量、酸类型、岩性、岩石纹理、溶蚀量、温度、缝宽、注入速率和注入方式等因素对酸蚀导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闭合应力时,交联酸更有利于提高酸蚀裂缝导流能力;酸蚀导流能力受岩性和岩石纹理分布影响大,与岩石的酸溶解量线性关系较差;高温时酸蚀裂缝容易形成不连续、较深的点蚀坑,酸反应局部消耗多,降低酸蚀导流能力;交联酸与胶凝酸交替多级注入、闭合酸化等技术有利提高酸蚀导流能力。基于实验结果,对不同岩性碳酸盐岩提出针对性酸压工艺优化技术:纯灰岩使用交联酸酸压工艺、含泥灰岩使用交联酸与胶凝酸交替注入工艺、闭合酸化工艺。优化的酸压工艺技术现场应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20 / 123+157 +15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酸压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J].
牟建业 ;
张士诚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1, 18 (02) :69-71+79+115
[2]   酸压过程中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 [J].
李年银 ;
赵立强 ;
张倩 ;
任晓宁 ;
刘平礼 .
钻采工艺, 2008, (06) :59-62+168
[3]   碳酸盐岩储层酸化(酸压)技术与理论研究 [J].
王兴文 ;
郭建春 ;
赵金洲 ;
秦爽 .
特种油气藏, 2004, (04) :67-69+73
[4]   高温井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 [J].
魏英杰 ;
银本才 ;
张洪新 ;
陈小新 ;
庄照锋 .
特种油气藏, 2004, (02) :49-52+100
[5]   裂缝导流能力优化研究 [J].
寇永强 ;
谢桂学 ;
乐小明 ;
黄琼冰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5) :40-41+3
[6]   计算酸压裂缝导流能力的新模型 [J].
龚明 .
天然气工业, 1999, (03) :81-85+11
[7]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模拟实验研究 [J].
蒋卫东 ;
汪绪刚 ;
蒋建方 ;
胡恩安 .
钻采工艺, 1998, (06) :41-44+6
[8]  
深层裂缝性碎屑岩储层的网络裂缝酸化技术[J]. 曾凡辉,郭建春,赵金洲,赖未蓉,何春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1 (04)
[9]  
变参数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实验[J]. 何春明,郭建春,刘超.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3 (01)
[10]  
油藏增产措施[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美)米卡尔J.埃克诺米德斯(MichaelJ.Economides),(美)肯尼斯G.诺尔特(KennethG.Nolte)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