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肾小管损伤标记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46
作者:
王瑞石
刘志红
尹茹
陈朝红
黎磊石
机构:
[1] 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
[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
[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4] 南京
来源:
关键词:
视黄醇结合蛋白;
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
肾小管间质;
损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92.6 [肾小管、肾小球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目的:探讨在不同类型肾脏病患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肾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干燥综合征肾损害9例、慢性马兜铃酸肾病14例、IgA肾病169例、狼疮性肾炎83例,均行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检测尿RBP、NAG酶、补体C3、α2巨球蛋白对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进行半定量分级。分析上述四种肾脏病患者尿RBP、NAG酶的变化特点、与肾小管间质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及尿蛋白程度、蛋白尿选择性和肾功能对其的影响。结果:以肾小管间质损伤为主的干燥综合征肾损害及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尿RBP、NAG酶与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相关性良好,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肾小管间质的病变程度,受尿蛋白的质、量和肾功能的影响较小;在继发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损伤中,尿RBP、NAG酶的异常升高晚于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而出现(IgA肾病尤为明显),且除肾小管间质病变外,其水平高低还明显受肾小球疾病本身的影响,大量蛋白尿、尿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肾功能下降等均与尿RBP、NAG酶升高相关。结论:尿RBP、NAG酶是评价肾小管间质损伤的良好指标。尿RBP、NAG酶与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其关联性因疾病的类型和特点而异:在以肾小管间质损伤的肾脏病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16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