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15
作者
杜飞雁 [1 ,2 ]
王雪辉 [1 ]
李纯厚 [1 ]
张汉华 [1 ]
贾晓平 [1 ]
机构
[1] 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2] 厦门大学海洋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大亚湾; 南海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4年3月、5月、9月和12月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样数据,对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大致可分为3个群落,分别分布于湾顶及湾中大部分海域、湾中部和湾口海域,湾中部海域群落的变化较为显著。大型底栖动物整体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总体较小,但雨季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大,存在较明显的干湿季差异。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受到明显的扰动,处于扰动状态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较差;湾顶和湾中大部分海域内的群落Ⅰ,为大亚湾的主体群落,以软体动物为主,种类组成单一、季节变化小,以小鳞帘蛤Veremolpa micra和粗帝汶蛤Timocleascabra为特征种。该群落的稳定性最差,处于较强烈的扰动之中;稳定分布于湾口的群落Ⅲ稳定性最好,未受到扰动,以多毛类为主,种类组成较为复杂、变化较大;湾中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较为复杂,主要变化区域为马鞭州附近海域。该群落系经强烈的人为扰动后,经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新群落,其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各季的种类几乎完全不同,群落的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均较弱;与1980's相比,大亚湾大部分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群落,但群落稳定性大幅下降,群落的分布范围和种类组成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主体群落组成呈明显的简单化趋势。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湾内同一区域内群落完全演替、湾中部海域出现新的群落。
引用
收藏
页码:1091 / 109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J].
孙亚伟 ;
曹恋 ;
秦玉涛 ;
王金辉 ;
程祥圣 .
海洋通报, 2007, (02) :66-70
[2]   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J].
袁伟 ;
张志南 ;
于子山 ;
邓可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S1) :91-97
[3]   近20年来大亚湾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J].
王友绍 ;
王肇鼎 ;
黄良民 .
热带海洋学报, 2004, (05) :85-95
[4]   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J].
韩洁 ;
张志南 ;
于子山 .
生态学报, 2004, (03) :531-537
[5]   大亚湾生态环境的退化现状与特征 [J].
王肇鼎 ;
练健生 ;
胡建兴 ;
韦桂峰 .
生态科学, 2003, (04) :313-320
[6]   大亚湾马鞭洲大型爆破对周围水域环境与海洋生物影响的评估 [J].
贾晓平 ;
林钦 ;
蔡文贵 .
水产学报, 2002, (04) :313-320
[7]   围垦对长江口南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J].
袁兴中 ;
陆健健 .
生态学报, 2001, (10) :1642-1647
[8]   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二)生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J].
张志南 ;
图立红 ;
于子山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0, (02) :45-52
[9]   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 (一)生物量 [J].
张志南 ;
图立红 ;
于子山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0, (01) :37-45
[10]  
大亚湾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队;广东省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