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被引:20
作者
宋岩 [1 ,2 ,3 ]
赵孟军 [1 ,3 ]
方世虎 [1 ,3 ]
谢会文 [4 ]
柳少波 [1 ,3 ]
卓勤功 [1 ,3 ]
机构
[1] 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 不详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构造单元; 冲断带; 油气分布; 控制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类型、构造单元和构造带3个层次深入分析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中西部主要发育叠加型、改造型、早衰型和新生型4种前陆盆地,其油气成藏条件、成藏特征与油气聚集模式决定了不同类型前陆盆地油气分布的差异。前陆盆地发育冲断带、前渊、斜坡带和隆起带等构造单元,不同构造单元在烃源岩发育与演化、圈闭类型及成藏过程、保存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构造单元油气分布特征的差异。前陆冲断带是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构造单元,烃源岩与储盖组合、构造特征及保存条件是其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冲断带断层、盖层的时空配置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分带、分段特征和富集规律,指示着不同构造段的油气富集部位及有利勘探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265 / 27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大油气区特征与主控因素 [J].
杜金虎 ;
周新源 ;
李启明 ;
邬光辉 ;
潘文庆 ;
杨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 (06) :652-661
[2]   中国海相盆地跨重大构造期油气成藏历史——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J].
张水昌 ;
张宝民 ;
李本亮 ;
朱光有 ;
苏劲 ;
王晓梅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 (01) :1-15
[3]   库车前陆盆地构造压实作用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 [J].
李军 ;
张超谟 ;
李进福 ;
肖承文 ;
袁仕俊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 (01) :47-51
[4]   再论库车克拉苏深部构造的性质与解释模型 [J].
管树巍 ;
陈竹新 ;
李本亮 ;
张朝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05) :531-536+551
[5]  
Different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Histories in the Kelasu-Yiqikelike Structural Belt of the Kuqa Foreland Basin[J]. WANG Zhaoming~1 and LONG Huashan~(2,3,*) 1 Petro-China Tarim Oilfield Company,Korla,Xinjiang 841000,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Beijing 102249,China 3 College of Geo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Beijing 102249,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0(05)
[6]   中国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陆内变形特征与油气矿藏富集 [J].
贾承造 .
地学前缘, 2007, (04) :96-104
[7]   中国中西部4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Ⅱ.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J].
赵孟军 ;
宋岩 ;
秦胜飞 ;
柳少波 ;
洪峰 ;
傅国友 ;
达江 ;
陈金苗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3) :321-327
[8]   中国中西部4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J].
赵孟军 ;
宋岩 ;
柳少波 ;
秦胜飞 ;
洪峰 ;
傅国友 ;
达江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2) :181-186
[9]   中国油气晚期成藏特征 [J].
贾承造 ;
何登发 ;
石昕 ;
杨庚 ;
张朝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5) :412-420
[10]   中国前陆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J].
宋岩 ;
赵孟军 ;
柳少波 ;
洪峰 ;
秦胜飞 .
地质论评, 2006, (01) :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