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 条
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21
作者:
肖小平
[1
]
唐海明
[1
]
聂泽民
[2
]
郭立君
[1
]
刘征鹏
[3
]
汤文光
[1
]
汪柯
[1
]
杨光立
[1
]
机构:
[1]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2] 湖南省南县农业局
[3] 湖南省南县茅草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来源:
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冬季覆盖作物;
残茬还田;
双季稻;
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42 [];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覆盖作物,以及科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分析了黑麦草–双季稻(T1)、紫云英–双季稻(T2)和油菜–双季稻(T3)3种种植模式不同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对土壤耕层(0~20 cm)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与冬闲–双季稻(对照)相比,T1、T2和T3处理的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均提高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CK。其中,各处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早稻收获时T1、T2和T3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两年平均分别比对照增加6.73%、10.53%和4.79%,晚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增加4.16%、6.20%和2.37%;T1和T2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早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比对照增加10.52%和21.52%,晚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增加11.99%和15.59%。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提高了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总的来说,各处理中以紫云英残茬还田的效果为最好,黑麦草和油菜残茬还田的效果次之。
引用
收藏
页码:1202 / 1208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