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短尾秀体溞的种群变动和生产量

被引:5
作者
黄祥飞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关键词
东湖; 短尾秀体溞; 种群变动; 生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测定浮游动物的生产量是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生产量的测算可客观地评价不同种群对系统作用的大小。短尾秀体溞在我国广为分布,但其生产量在我国尚未见报道,为此笔者测定研究了东湖麦秋季的优势枝角类——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的种群变化和生产量。在1983—1985年间,这种秀体搔在Ⅰ站的平均种群密度依次为7.67±12.39,11.15±20.58和10.14±11.19个/升;Ⅱ站则分别为7.36±11.07,7.37±16.16和9.69±14.65个/升。最高种群密度Ⅰ站可达95.7个/升,Ⅱ站为70.6个/升。 短尾秀体溞体长与体重(干重)的回归方程为:log W=2.0411logL+0.6462 用累计总增长法测定了这种溞在1983—1985年5—10月的总生产量。Ⅰ站依次为1.193,1.120和1.692毫克/升·年;Ⅱ站则分别为1.029,0.978和1.602毫克/升·年。 短尾秀体溞(5—10月)的P/B系数,1983年Ⅰ站为77.54,Ⅱ站为59.37;1984年Ⅰ、Ⅱ站分别为63.20和50.17;1985年Ⅰ站达78.29,Ⅱ站为71.59。
引用
收藏
页码:132 / 13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武汉东湖颗粒有机碎屑现存量的测定 [J].
林婉莲 ;
刘鑫洲 .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84, (03) :323-330
[2]   略论武昌东湖鲢鳙鱼种的年轮形成及湖泊放养的规格问题 [J].
刘伙泉 ;
谢洪高 ;
黄尚务 ;
黄根田 ;
邓宝玲 .
水产学报, 1982, (02) :129-138
[3]  
Feeding behavior of the cichlid, Sarotherodon galilaeum: selective predation on Lake Kinneret zooplankton[J] . Ray W. Drenner,Gary L. Vinyard,Moshe Gophen,Steven R. McComas.Hydrobiologia . 198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