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6年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分析

被引:5
作者
李强 [1 ]
王保通 [1 ]
王芳 [1 ]
井金学 [1 ]
任亚琴 [2 ]
王辉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与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2] 陕西省宝鸡市农科所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抗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了明确2000~2006年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采用条锈菌优势小种对1212份小麦高代品系以及339份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分小种进行了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对条锈菌优势小种CY31、CY32及Su11-14的抗病性普遍较低,新育成小麦高代品系和陕西省区试品种对三个菌系抗病的频率分别为10.43%55.30%和8.89%44.82%。其中,远缘杂交后代品种(系)的抗锈性较好。另外,2001~2006年在自然诱发发病情况下,陕西省小麦区试岐山点和杨凌点共292份品种,抗病品种频率分别为5.88%50.88%和0~50.88%。
引用
收藏
页码:1128 / 1131+1142 +114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2004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J].
李强 ;
王保通 ;
李高保 ;
王芳 ;
井金学 .
植物保护, 2006, (02) :56-58
[2]   感染“中四”小麦条锈菌新菌系的发现 [J].
王保通 ;
康振生 ;
李高宝 ;
李强 ;
王芳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S1) :253-253
[3]   小麦条锈病抗源材料筛选和抗条锈基因库组建研究 [J].
周祥椿 ;
杜久元 ;
鲁清林 .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01) :6-12
[4]   1997~2001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 [J].
万安民 ;
吴立人 ;
贾秋珍 ;
金社林 ;
李高宝 ;
王保通 ;
姚革 ;
杨家秀 ;
原宗英 ;
毕云青 .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03) :261-266
[5]   1994-2002年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与监测 [J].
曹世勤 ;
金社林 ;
金明安 ;
贾秋珍 ;
李继平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3, (02) :119-122
[6]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回顾 [J].
万安民 ;
赵中华 ;
吴立人 .
植物保护, 2003, (02) :5-8
[7]   后条中32时期我国小麦条锈抗源之现状 [J].
杨作民 ;
解超杰 ;
孙其信 .
作物学报, 2003, (02) :161-168
[8]   我国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原因及其控制策略 [J].
李振岐 .
大自然探索, 1998, (04) :22-25
[9]   品种抗条锈性鉴定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J].
于孝如,袁文焕,李高保,金欣藻 .
西北农业学报, 1995, (02) :27-31
[10]  
中国小麦锈病[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李振岐,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