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1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

被引:47
作者
万安民
吴立人
贾秋珍
金社林
李高宝
王保通
姚革
杨家秀
原宗英
毕云青
机构
[1]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2] 甘肃农科院植保所
[3] 陕西农科院植保所
[4] 四川农科院植保所
[5] 山西农科院植保所
[6] 云南农科院植保所 北京
[7] 北京
[8] 兰州
[9] 杨凌
[10] 成都
[11] 太原
[12] 昆明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生理小种; 条锈菌;
D O I
10.13926/j.cnki.apps.2003.03.014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病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1997~ 2 0 0 1年采自我国 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主要生产品种和重要抗源上的小麦条锈菌标样 4 0 0 8份 ,其鉴定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状况。 1997年发现了水源 11致病类型 13和 14 ,2 0 0 1年把原Hybrid 4 6致病类型 3(HY 3)命名为条中 32号。这期间共监测到 4 1个小种和致病类型 ,每年都能监测到的小种和致病类型有 32个 ,为条中 17、19、2 1、2 2、2 3、2 5、2 6、2 8号 ,洛 10 2 ,条中 2 9,洛 13 2、3,条中 30、31、32 ,Hybrid 4 6 4、5、6、7、8,水源 11 2、3、4、5、6、7、8、10、11、12、13和 14。条中2 9、30、31、32号为主要流行小种。 1997~ 2 0 0 0年间条中 31号位居第一 ,出现频率为 10 .8%~ 13.5 % ,其次为条中 32号 (4 .8%~11.7% ) ,由于条中 32号逐年持续上升 ,2 0 0 1年超过条中 31号而位居第一。其次是条中 2 9和 30号 ,两者出现频率基本相当 ,1997~ 1999年条中 2 9号略高位第 3(3.3%~ 4 .0 % ) ,条中 30号位第 4 (2 .6 %~ 3.3% ) ,2 0 0 0~ 2 0 0 1年 ,条中 30号略高位第 3(3.6 %~7.3% ) ,条中 2 9号位第 4 (2 .7%~ 3.1% )。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条中 2 3号、2 5号、2 6号、2 8号和Hybrid 4 6 4、5、7、8,水源 11 3、4、5、7、11、13和 14 ,其它为
引用
收藏
页码:261 / 26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2000~2001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J].
万安民 ;
吴立人 ;
金社林 ;
贾秋珍 ;
姚革 ;
杨家秀 ;
王保通 ;
李高保 ;
原宗英 .
植物保护, 2002, (03) :5-9
[2]   1991~1996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J].
万安民 ;
牛永春 ;
吴立人 ;
袁文焕 ;
李高宝 ;
贾秋珍 ;
金社林 ;
杨家秀 ;
李艳芳 ;
毕云青 .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01) :16-17+19-22
[3]   中国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0、31号的研究 [J].
王凤乐 ;
吴立人 ;
徐世昌 ;
金社林 ;
贾秋珍 ;
袁文焕 ;
杨家秀 .
植物保护学报, 1996, (01) :39-44
[4]   1985~1990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J].
吴立人 ;
杨华安 ;
袁文焕 ;
宋位中 ;
杨家秀 ;
李艳芳 ;
毕云青 .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03) :79-84
[5]   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J].
汪可宁 ;
洪锡午 ;
司权民 ;
王剑雄 ;
沈谨朴 .
植物保护学报, 1963, (01) :23-36
[6]  
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曾士迈,张树榛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