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23
作者
叶兴国 [1 ]
徐惠君 [1 ]
杜丽璞 [1 ]
何光源 [2 ]
王轲 [1 ]
林志珊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心
[2]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小麦; 转基因技术; 转化效率; 规模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主要农作物中,小麦属于遗传转化比较困难的作物,转化效率较低,重复性较差,转化规模较小,优良转基因材料较少,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明显落后于大豆、玉米、棉花、水稻等作物。目前,应用于小麦中的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介导法,有些实验室也采用花粉管通道、离子束注入、激光微束穿刺、PEG、花粉介导和农杆菌浸花等方法。在外植体利用方面,多数研究主要利用小麦幼胚及其愈伤组织作为起始转化材料,以成熟胚、幼穗、花药愈伤组织为材料转化成功的报道还比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索。在转化效率方面,基因枪报道为0.1%—16.7%,农杆菌报道为0.7%—44.8%,变化幅度较大。在目标基因转化方面,除了nptⅡ、bar、hpt、GUS、GOX、pmi、ALS等筛选基因和报告基因外,转化的功能基因主要涉及小麦品质、抗病性、耐旱性、抗蚜虫和抗除草剂等性状改良。农杆菌介导和基因枪介导转化小麦幼胚的转化效率除与受体基因型有关外,还与受体材料的生理状态有关,供体植株生长期间的温度条件、光照条件、营养条件和水分条件对转化效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开花到幼胚取样期间适宜的昼夜温度有利于转化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候选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从整体水平看,中国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如建立了小麦成熟胚高频率再生体系并应用于小麦转化,改进了小麦幼胚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将一批抗病、耐旱和品质改良相关基因转入小麦,初步建立了小麦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尤其与一些跨国生物技术公司相比,在转化规模和转化效率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认为转化效率较低、基因型依赖性强、人工气候条件不够先进、转化队伍不稳定是限制中国小麦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瓶颈;建立主栽品种转化体系、提高转化效率、开展多基因转化、开发安全型转化技术、避免载体骨架序列插入、减少基因沉默、实现定点整合等是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组织培养技术、植株再生和转化相关基因的研究,以及优良受体基因型筛选、培养基改良和各个转化影响因素的优化、集成等,克服农杆菌转化小麦的瓶颈,提高小麦转化效率,扩大转化规模。文章重点综述了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技术在小麦中的应用和发展,回顾了近5年中国小麦规模化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对于促进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和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4155 / 4171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88 条
[1]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on the Regeneration Frequency of the Immature Embryos of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J]. WANG Xin-min,REN Xian,YIN Gui-xiang,WANG Ke,LI Jia-rui,DU Li-pu,XU Hui-jun,YE Xing-guo.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4(04)
[2]   基因枪转化小麦主要轰击参数的优化 [J].
闵东红 ;
何莎 ;
张彦 ;
夏兰琴 .
作物学报, 2013, 39 (01) :60-67
[3]   转W16小麦抗旱新品系的创制及抗旱生理机制分析 [J].
张双喜 ;
徐兆师 ;
张改生 ;
李连城 ;
陈孝 ;
陈明 ;
马有志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24) :4971-4979
[4]  
小麦转基因方法及其评述[J]. 叶兴国,陈明,杜丽璞,徐惠君.遗传. 2011(05)
[5]  
Improvement of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Immature Embryos of Wheat Infect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 TAO Li-li, YIN Gui-xiang, DU Li-pu, SHI Zheng-yuan, SHE Mao-yun, XU Hui-jun and YE Xing-guo National Key Facility of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 Ministry of Agriculture/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P.R.China.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03)
[6]   2010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 [J].
Clive James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1, 31 (03) :1-12
[7]  
Establishment of a Highly Efficient Regeneration System for the Mature Embryo Culture of Wheat[J]. YIN Gui-xiang1, WANG Yan-li1, SHE Mao-yun1, DU Li-pu1, XU Hui-jun1, MA Jing-xiu2 and YE Xing-guo1 1 National Key Facility of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 Ministry of Agriculture/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P.R.China 2 Beijing Hybrid Wheat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
[8]   中国小麦育种进展与展望 [J].
何中虎 ;
夏先春 ;
陈新民 ;
庄巧生 .
作物学报, 2011, 37 (02) :202-215
[9]   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J].
喻修道 ;
徐兆师 ;
陈明 ;
李连城 ;
马有志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08) :1539-1553
[10]   苗龄和农杆菌侵染时间对小麦茎尖转化效率的影响(英文) [J].
杨波 ;
丁莉萍 ;
姚璐 ;
何光源 ;
汪越胜 .
分子植物育种, 2008, (02) :358-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