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再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研究

被引:21
作者
沈颖 [1 ]
王华弟 [1 ]
李仲惺 [2 ]
叶建人 [3 ]
赵敏 [4 ]
机构
[1] 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
[2] 浙江省温州市植保站
[3] 浙江省温岭市植保站
[4] 浙江省桐庐县植保站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历史演变; 流行主因; 防控对策; 综合防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7 [];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为分析水稻白叶枯病历史演变与流行原因,研讨综合防治技术,对中国1960—2014年和浙江省温州市1971—2015年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20世纪70—90年代初期为该病重发流行阶段,90年代中后期为间歇流行阶段,进入21世纪后病害发生减轻,但近年又趋上升态势。2014、2015年浙江省晚稻白叶枯病发病点多面广,浙江省东南沿海和沿江沿溪部分稻区发病较为严重,造成水稻产量较大损失。对该病在浙江省的发生动态及其影响流行的相关因子解析表明感病品种的种植与抗性退化、台风暴雨频繁、病原菌的累积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是导致近年病害再度上升流行的主因;提出了新的耕作栽培条件下病害的防控对策,集成了一套以监测预警预报、选用抗(耐)病良种为基础,杜绝病菌来源为前提,秧田防治为重点,健身栽培和合理肥水、本田适期施药预防保护的综合防治技术,在生产上示范推广应用,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引用
收藏
页码:180 / 18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长江中下游水稻品种白叶枯病抗性评价附视频 [J].
高杜娟 ;
唐善军 ;
陈友德 ;
李友荣 ;
张世辉 ;
陈新华 .
湖南农业科学, 2014, (23) :46-48+52
[2]   水稻白叶枯病局部重发生状态下的防控对策探讨 [J].
李仲惺 .
中国植保导刊, 2014, 34 (03) :28-30
[3]   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药剂的研究 [J].
成家壮 .
世界农药, 2008, 30 (05) :13-15+47
[4]   创制农药噻唑锌对水稻细菌性病害的田间药效 [J].
魏方林 ;
戴金贵 ;
许丹倩 ;
李俊 ;
朱洪斌 ;
朱国念 .
农药, 2007, (12) :810-811
[5]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J].
庄永勤 ;
汪雨成 ;
周加华 ;
吴兰田 ;
王勇 ;
左端荣 ;
朱龙梅 .
安徽农学通报, 2007, (09) :179-180
[6]   新颖杀菌剂——噻森铜 [J].
张纯标 ;
梁帝允 ;
王体祥 ;
何勇林 .
世界农药, 2007, (02) :53-54
[7]   Production of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t lines from somat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Oryza sativa L. and Oryza meyeriana L. [J].
严成其 ;
钱凯先 ;
薛刚平 ;
吴忠长 ;
陈跃磊 ;
颜秋生 ;
张雪琴 ;
吴平 .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4, (10) :33-39
[8]   20%龙克菌悬浮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药效试验 [J].
朱翠萍 ;
许新华 .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04) :472-473
[9]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技术研究 [J].
张桂芬 ;
程红梅 ;
鲁传涛 ;
王克荣 .
植物保护学报, 1998, (04) :295-299
[10]   浙江水稻白叶枯病菌菌系的动态及分布 [J].
王汉荣,谢关林,金立新,谢以泽,何红卫 .
浙江农业科学, 1995, (05) :262-263